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 ,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简介
太康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它历史悠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它稀有珍贵,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戏曲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剧团的发展期。
种类
太康道情体载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别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即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串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现仅存太康道情传统剧目七十多部,现代剧目四十多部。
现状
太康道情谱系,有四个班,六代传承人,再加道情音乐调式和配器的传承人分为四个部分。现有健在名老艺人31人是道情的第四代传承人,第五代、第六代是现太康道情剧团的主要骨干力量。
荣誉满载的太康道情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陷入困境,党和政府给予很多支持,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道情戏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流传着不少谚语,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宣传媒体的多样化,戏剧消费层次化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作为戏曲表演形式之一的道情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道情剧团的生存也开始受到威胁,现在正规的道情剧团只剩下了太康道情剧团一个。剧团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春节后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自然也就没有了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在剧团里曾经流传着“演唱道情十几年,不如离团去单干,经商不到几个月,超过剧团干十年。”
为了挽救太康道情,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太康道情剧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面向市场,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他们把目光盯在农村,自编自演了30多部表现农村现实生活、反映新时期农民思想感情、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好戏。其中有宣传,教育人们珍惜爱护土地的、;有宣传计划生育,讽刺“多子多福”的等;有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的、等。太康道情剧团坚持为农民上门送戏,每到一地,就与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庄户人家的剧团”。另外,他们还经常借演出的间隙,到当地福利院、军烈属家中慰问,送戏上门。最近几年来,该团深入豫、皖、鲁、苏四省300多个县市,演出1300多场次,观众达800多万人次。
他们还和市、县电视台联合办节目,电视台播放的一些广告晋北地区地方戏曲音乐,大多以戏剧小品出现,演员清一色都是道情剧团的,有的还是名角。不少经典的广告台词,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
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对记者说,演员客串拍广告捞外块,这在演艺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对道情演员来说,这是为了生存,剧团要生存,还要生存好;演员要生活,也要生活好。
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称,1992年,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获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戏曲、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
如今太康道情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目
《王金豆借粮》是道情传统剧目。又名、、。 剧情是:河南太康王湾村,王金豆自幼与张爱姐订婚,不料王家遭火灾而家败。除夕,王金豆前往岳父家借年,不敢走正门,越墙至爱姐绣房。爱姐除暖酒款待,还以父之皮袄相赠。其嫂刘氏从柜中拉出王金豆,戏谑后,取来年货,让其夫张广套车送妹夫回家。
还有剧目:、......
音乐分类
弦乐: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
管乐:唢呐、笙、横笛;
拨弹乐:瑟瑟、棕软、三弦、筝;
打击乐: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锣(中、高、低)、钹、铰、镲、鱼鼓(即道情简)、木梆、碰铃等。
产地简介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秦初置阳夏县,故太康又有阳夏之称。隋开皇七年,始名太康县,沿袭到今。
太康县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33万。历史上以盛产棉花著称,棉花色白如银,故有“银太康”的美誉。近年来,太康县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高级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秸杆养牛十佳示范县、“中国黄牛之乡”、“中国波尔山羊之乡”、“中国常营油桃之乡”等称号。
太康县基础设施完善,有明显的区位优势。311、106两条国道和民太路、骆通路两条省道在太康县城交汇,许(昌)郸(城)地方铁路横穿全境。阿深高速(内蒙古阿荣旗--深圳)、周商高速(周口--商丘)、311高速公路正在开工兴建,3年内将有三条高速公路穿越太康县境,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相连,形成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齐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太康电力资源充沛,丹江、葛洲坝电网高压线路输入境内,供电能力增强。信息通讯飞速发展,已形成了覆盖全县,联络全国,延伸海外的数字化通讯网络。
太康县平原沃野,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近年来,全县棉花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6000万公斤,1997年以来棉花总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方园50公里内,居住人口2000万人,植棉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太康县工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现有纺织基础较好的棉纺一厂、二厂,生产加工能力5万锭。太康药业公司主导产品心脑康、胃泰康、中华大蒜油丸等享誉国内外,心脑康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晋北地区地方戏曲音乐,中华大蒜油丸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受到李长春、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称赞。太康华成汽车车轮制造有限公司年产优质汽车钢圈10万套,是中国二汽车轮定点厂家。
相关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相继发展成为舞台剧。 道情的早期剧目内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扬道教教义,《经堂会》、《二度林英》、《高楼庄》等。中期剧目内容多为道家修贤劝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小桃研磨》等。中后期剧目内容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老少换妻》、《打灶君》、《顶灯》、《打刀》等。各地道情戏都有唱腔曲牌,晋北道情有、、等,临县道情有《七字调》、《十字调》、《终南调》、《罗头纱》、《一枝梅》、《太平年》、《燕子飞》等。道情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大板胡、小板胡,武场除渔鼓、简板外,其他乐器与梆子相同。脚色则分红(须生)、黑(净脚)、生、旦、丑五行,表演重文轻武,以唱工取胜。
现代的道情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应县、临县建立了专业的道情剧团,使道情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竞争加剧,道情戏受到很大冲击,民间业余演出越来越少,专业剧团生存艰难,亟待抢救、保护。
道情戏的发展
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晋北说唱道情就是与当地方言结合的曲艺形式。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它用曲牌连缀,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