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期
┈┈┈┈ of ┈┈┈┈
中国当代儿童读物插画中
的民族文化元素
夏平
武昌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摘要
根据中国当代儿童读物插画发展现状,提出民族文化元素在儿童读物插画表现中的重要性。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将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绘画、木版插图、戏曲、壁画、民间艺术各元素结合经典童书插画表现加以探讨,以促进我国儿童读物插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读物;插画;民族文化
儿童读物是塑造一个民族未来的土壤。中国当代儿童读物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我国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等,如何运用我们民族文化元素来传达故事的特殊气氛尤为重要。随着世界儿童图书市场的蓬勃发展,我们有幸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国家的儿童读物,透过精彩的图文去经历不同文化的视觉盛宴及艺术氛围。当我们审视21世纪十余年以来我国本土原创的儿童书籍插画作品时,深深地感到,虽有一些质量好的作品,但总体水平有限。回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读物插画发展的黄金时代,画儿童插画的大都是一流的艺术家,比如装饰画家张光宇(1900—1965)、漫画家张乐平(1910—1992)、国画家程十发(1921—2007)、连环画家贺友直(1922—2016)、版画家黄永玉(1924—)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插画整体表现开始受日美卡通影响,在艺术造型、生活情趣等方面缺少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和继承。90年代末期,受市场经济影响儿童读物插画文化品位整体下降,好作品不多。好在近年来许多20世纪出版的经典童书得以重新再版,儿童书籍插画重新回到民族传统之路上来,强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以及插画家大力提倡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需尊重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出只有将民族文化元素揉进儿童读物插画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增强我国原创插画的创造力和持续发展力。
一、传统绘画元素
绘画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深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JP3〗我国艺术家由于所受教育及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影响,通常应用我国传统绘画工具——笔墨纸砚来进行插画创作表现,从而构成独具中国气质和特色的插画艺术。如林风眠的水墨画创作《江上渔者》(1961)、傅抱石的水墨画创作《满江红》(1961)等。
从工具来谈,中国人用毛笔书写作画,除了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之外,没有一个国家一种画派的风格与中国画相似。笔有大小,毛分软硬,由于软硬的不同,书画效果也不同。纸有生熟之分,一般工笔重彩画用熟纸,写意用生纸。生纸上做水墨画,一笔下去纸上留下各种点线造型,墨色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中国绘画的基本功是线描。中国书法、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技法,都是以线为主,各种线条的用笔特点又各不相同,这些技法在儿童插画创作被广泛应用,并被消化融合成为插画家自己独特的风格。笔墨二字是中国画的精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中国书画讲究的是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传统等,独特的文化及历史传统,衍生出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被应用于儿童插画艺术创作中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如陈秋草的水墨画插图《小蝌蚪找妈妈》(1979),画面浓淡相宜,疏密有致,水墨表现轻灵、优雅,虚实结合却又不失细致(图1)。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一路上,中国画题材中常见的传统元素荷花、菊花、竹等贯穿其中,鸡、虾、鱼、蟹等各种小动物姿态传神,恰到好处的留白使画风气韵娴雅悠远,饱含中国风情的水墨画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图1 《小蝌蚪找妈妈》封面
(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
二、古代木版插图元素
中国古代木版插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最早在唐代就发明了雕版印刷复制技术和木版插图,此后中国插图艺术就以木版插图为主。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古代插图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文学类书籍的插图最为精彩。明代小说、戏曲中的插图,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尤其是人物的塑造、动作及情节表现方面更是达到巅峰。当代儿童故事插画大多涉及人物表现,很多插画家敏锐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研究其画面构图、人物造型、人物布局,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借鉴其线描表现、装饰语言、意境传达、版面节奏等。此外,在中国传统绘画、民间绘画中线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明代插图的特点是白描(线描)插图的复制品,全部为阳线木刻,不露刀痕,不见刻工,不讲木味,讲求的是刻工如实地复制画家插图的笔意。线作为插图中最常用的表现语言,物像的轮廓可以全由单线交代得清清楚楚。类似于白描的造型表现方式在当代插图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颇为流行的大众读物连环画中可见一斑。线描连环画是连环画中最为常见、最为传统的表现形式。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中国木刻就像中国戏曲一样,重视选择具有戏剧性的情节,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一幅不大的图版上,表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的整个过程。”中国传统绘画大都用散点透视法,没有足够的文化积累,是无法体味其中奥妙的。比如《神笔马良》中马良被关起来的画面,不受视点的约束,巧妙的空间处理将内景、外景同时并列与一个画面上(图2)。20世纪50年代,张光宇为《神笔马良》(1956)绘制的12幅插图,融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和木版插图表现于一体,形成其独特的、富有民族色彩的、形式感极强的装饰绘画风格。又如儿童插画家蔡皋的聊斋故事《宝儿》,在版式上采用中国古代版画插图“左图右史”的格式,左页为整版出血插图,右页均为置于文字之中的圆团状小插图,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插图的民族传统形制。这种在书装版式上一方一圆、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一图一文的持续交替,形成锣鼓点一样张驰有序的节奏韵律。可见,除了对古代木版插图绘画技巧的学习,当代儿童插画家们还对插图版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图2 《神笔马良》插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传统文化画,1956)
三、戏曲艺术元素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中国戏曲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表现形式。戏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以人的动作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人物形象是剧本和舞台艺术的创造中心,人物造型乃是戏剧艺术中的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中的人物造型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在演出史上,很长时期不用布景演出,但服装和化妆不可缺少,一直到现在的演出中,舞台美术的重点仍然放在人物造型上。可见在人物造型上,中国戏曲有深厚的传统,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剧美学,这些传统无疑对艺术家在儿童读物插画人物造型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戏曲有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众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主要是由人的行为和动作构成的,戏曲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并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组合推动戏剧情节的进展。这与我国连环画故事插图创作有着很多共同之处——都要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在说故事。戏曲的艺术美和传统中国绘画或诗词的艺术美之间的共性,使许多老一辈的插画艺术家从戏曲艺术传统中得以借鉴和吸收,能够更好地表现故事。
插画界画戏曲人物画的高马得,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国画家、儿童插画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以漫画闻名于世,潜心于我国传统美术,又醉心于中国戏曲舞台中的动静顿挫,专以水墨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笔墨简练洒脱,韵味十足。在儿童读物插画表现中他将漫画艺术的夸张幽默和中国水墨画技巧充分结合起来,并借鉴中国京剧艺术的程式,形成独特的插画风格,所绘人物形象形神兼备,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他的儿童插画代表作有彩墨连环画《三打白骨精》(1978)和《三借芭蕉扇》(1979),无论是白骨精还是铁扇公主人物设计都极具传统京剧造型特色,角色穿着传统戏曲服饰,头上插着两根长长的羽毛做装饰(在戏曲界统称为“翎子”),人物动态很传神,寥寥数笔,人物的动作神态跃然纸上,让人久看不厌(图3)。黄裳在为马得画册写序中说:“在中国,画家的眼睛和戏剧家以至广大观众的眼睛有着使人惊奇的一致性。我想,这中间就藏着民族传统、民族风格的奥秘。”细细研究,当代儿童插画家中醉心于戏曲艺术的,远远不止高马得一人。前面提到的张光宇从小就迷恋京剧艺术,不满15岁就为戏院画舞台布景,从而开始他的艺术生涯。1980年他为动画片《大闹天宫》设计主要人物造型,其中孙悟空的脸型即是在吸取了京戏和地方戏的传统脸谱基础上加以变化得来。
图3 《三借芭蕉扇》插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四、壁画艺术元素
壁画和插图都属于装饰画,一大一小,贯穿于整个世界绘画史。壁画和插图都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古老的画种。壁画是绘制在壁面上的图画,在我国现存遗迹分布地域较广,数量可观,按所绘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涉及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释道神仙和宗教故事等,并有贵族生活、世俗生活、生产、战争等场面。最为著名的是位于中国西北部敦煌石窟内的千年古壁画,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汉晋悠久文化传统为根基,吸纳印度和西域等外来文化,绵延千年最终形成中国式的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约45000平方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佛像画、佛像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及装饰图案画等。
当代中国儿童书插画家张世明在1983年创作的《九色鹿》插图(图4),便是参考借鉴了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第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图(图5),这个长卷式构图的鹿王本生故事是敦煌壁画中最长的画幅之一。张世明在宣纸上用铁线描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个故事,人物造型继续延用西域印度风格,注重从身体动态、手部姿势和面部表情渲染故事情节,鹿、马、乌鸦等动物造型优雅而灵动,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朴浓郁。其实,张世明早在1981年创作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插图就体现了其鲜明的壁画风格,线条飘逸,色彩明艳,画面充满装饰感,整个画面有一种唯美的张力,既传达了来自远古神话中天地人的能量,又画出了故事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情绪。
图4 《九色鹿》插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图5 敦煌壁画 鹿王本身图(局部)
五、民间艺术元素
有眼力的艺术家都能从民间艺术中发现美。张光宇曾说:“我国所有的民间艺术,在造型、色彩方面,无不带着愉快活泼的精神和极为微妙的幽默感,还善于运用夸张等手法来丰富形象、丰富色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我国各族人民都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才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这传统里包括仰韶彩陶,商周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佛教雕刻与壁画;包括西藏的唐卡,贵州的苗绣,云南白族的扎染;还包括民间的年画、剪纸、皮影、泥塑、木雕等,不胜枚举。传统的民族文化环境造就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艺术,渗透其中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种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艺术形式经历了不断交流、吸收、创造的过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这个宝藏里一切民间优秀的造型艺术都成为插画家们研究、继承、吸收的对象。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处理方式在很多方面与儿童画有相似的地方,大都是作者通过真诚的想象和理解来创作的。由柯明在1979年插画创作完成的《金瓜儿银豆儿》是儿童书里民间风格极为浓郁的一本,以剪纸风格表现为主,巧妙地融合了剪纸、年画、皮影等多种民间艺术元素(图6)。轮廓分明的人物造型、民俗色彩的大胆应用、民间剪纸的装饰绘画风格,极好地再现了故事发生时代环境,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画面里传递出一种民间的力量,那是一种内在的韧性与力度,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所在。
图6 《金瓜儿银豆儿》插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
《哪吒闹海》(1989)插画作者于大武透露其创作经验和心路历程时说,“多年来除了对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学习研究外,还对民间艺术有深厚的兴趣。在哪吒形象的塑造中,民间艺术小泥人的造形,不时在脑中闪出”。他吸取民间艺术小泥人的造型表现手法对哪吒形象加以设计,用白粉作为肤色,脸部采用泥人的处理办法进行渲染。为增强故事的历史感,绘画时采用中国画颜料以工笔重彩形式在绢上完成,色彩热烈浓郁。同时也吸收了明代木版插图艺术处理手法,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正常的比例关系,夸张强化人物的表现,巧妙地把民间艺术融入儿童读物插画里,将中国这一古典题材故事表现得精彩无比。
六、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多民族国家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没有改变,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不曾间断,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留存下难以数计的文化遗迹。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既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又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儿童读物插画是人生最早接触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族、时代的美术理念和风格。作为童书插画的创作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创作,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传统儿童传统文化画,除了技巧之外还需要多多读书,真正融入我们文化的内涵,立足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秉承以美育人理念,发扬艺术精神,倡导人文关怀
投稿邮箱:
推送排版时可能存在部分删减,请以原刊论文为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