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3年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我市召开。研讨会由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持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主要研讨方向包括“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河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研究、客家文化研究、根亲文化研究、隋唐洛阳的盛世气象研究、河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及其他与河洛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选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洛阳,围绕“守正坚定自信 创新赋能发展”主题,为推动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建言献策。
洛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孟宪实
“中原是中国之中,而洛阳是中原之中,是核心点。”孟宪实认为,从上古时期到周公营建洛邑,再到宋代司马光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医文化 专家,洛阳不仅代表着历史兴衰,更证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不断积累发展的。
在孟宪实看来,隋唐至宋是古代中国文化、制度发展的高峰期,洛阳是这个发展高峰的“功勋城市”,没有洛阳,这个历史高峰就无从说起。他认为,隋唐洛阳城由隋炀帝兴建,经过多个帝王持续建设,在武则天时期已不仅是国都,更是“天下的中心”。
“在中华文化积累发展的过程中,洛阳及洛阳代表的中原文化,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孟宪实说,洛阳位于中原的中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化力量,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基础,结合历史论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洛阳应有的历史文化格局。他建议,研究洛阳及河洛文化须着眼全国,加强洛阳的历史文化研究,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
让文化传递更符合潮流、更有趣味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 王晓晖
“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推动其‘落地’赢得流量,需要不断挖掘适合创新传播的小切口。”王晓晖说,提升文化影响力要学会讲故事,把千百年来的历史讲成一个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让每个普通人从故事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王晓晖以热播剧《风起洛阳》为例,介绍了推动城市文化IP“出圈”的经验。他认为,剧中拥挤热闹的街巷、小吃摊、酒肆,以及应天门、天津桥、天堂等建筑,将隋唐洛阳城的民间烟火、王朝庙堂展现在镜头的细枝末节里,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衣食住行、风俗民情、文人雅趣中中医文化 专家,让观众仿佛坐上时光机回到了1000多年前,看到了国际大都市洛阳的繁华景象,也勾起了对洛阳的好奇心。
目前,《风起洛阳》第二部已进入筹备阶段。王晓晖说,推动洛阳文化IP创新传播,必须不断探寻新的呈现方式,让历史文化的传递更符合潮流、更有趣味,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同时,要扎根于城市,把本土文化做深做透,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研究河洛文化须重视其中医药文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委员会专家 温长路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包含丰富的中医药元素。温长路认为,河洛文化对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孕育、催化、推进作用,洛阳是“中医学摇篮”。
“研究河洛文化,必须重视对河洛中医药文化的梳理和挖掘。”温长路表示,一些记载河洛文化的史料,为药物学提供了研究背景。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酒基中有中药薏苡仁和栝楼根、龙门石窟的药方洞、隋文帝寻找宫中铅粉治痢疾等,深入挖掘这些历史,可以从理论研究、药物种植、药材市场、中外药物交流等多个方面,为洛阳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全景式图画。
他认为,仅凭中医药界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政治、哲学、历史、考古领域的专门研究者放大视野,通过跨学科、多层面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加强对河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提炼河洛文化元素打造汉服品牌形象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王佳佳 石晶 张宁起
在向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佳佳、石晶、张宁起认为,结合洛阳当前的“汉服热”,可提炼河洛文化元素,将其形象化、符号化,应用在汉服设计中,让人们一看到汉服就联想到洛阳。通过这些设计,提升河洛文化的服务场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他们看来,可提取和重塑的河洛文化元素包括隋唐时期的生活习俗、礼仪,包含牡丹元素的书画、剪纸、瓷器,诗词中与洛阳有关的名人、名句等。他们认为,打造河洛文化汉服品牌形象,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既契合当前年轻人的精神消费追求,又为传承和创新河洛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
“让汉服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河洛文化的活态传承。”他们建议,在打造汉服品牌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品类型,形成洛阳汉服独有的产业链,提高洛阳汉服的辨识度和品牌价值,让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见习记者 李晓楠)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