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往往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只有人类这一物种会在同类之间展开毫无节制的暴力竞争。在古代中国实现大一统之前,中原的各个部落诸侯国展开了几乎是无休止的残酷战争。战争模式从富于骑士精神的春秋时期,愈演愈烈到野蛮屠杀的战国时代。
恐怖的战争和持续的杀戮促使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们思考,纷纷向统治者们提出了自己关于恢复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现实主义的法家把人性看作恶的,提倡自上而下,以严刑酷法统治,认为国家暴力(法律)是规范社会秩序和克服私欲横流的唯一有效手段。墨家有完全不同的主张,提出了类似西方宗教思想的平等和无差别的爱~兼爱,倡导各个部落国家用爱人如己的大爱和包容来取代战争、塑造和平、恢复秩序。
作为教师的孔夫子反对现实主义法家用暴力限制人民的方案,同时认为墨家的泛爱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他提出了一条以恢复传统的习俗传统的“礼”来弥合社会裂痕的方案。“礼”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互助的习俗,是部落成员们在共同抵御外部的生存威胁时,通过长时间迭代演化形成的一套社会秩序传统。当风俗习惯内化成了一种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守则后,就成为了社会和谐的凝聚力和黏合剂。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个人主义和自我的意识中国人儒家佛家信仰,破坏了和平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和谐,使人们逐步背弃了传统习俗,“礼”这种社会内部的控制力量也逐步被遗弃和边缘化了。
孔子就主张恢复“礼”的传统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用潜移默化的习俗文化改变人们的思维与行动,自下而上的弥合社会裂痕与秩序,重建过去集体主义的和谐社会。正如一切出众的创造或有深远影响的变革,都依靠直觉或者出于偶然,并非事先设计。孔子倡导的儒家文化和礼仪,无意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第二天性,并塑造了中国人性格和精神,使他享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美名而流传千古。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仁、君子、礼、德和文。“仁”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君子”是具备自尊、爱人的品格、处事优雅得体的高尚人类的楷模,君子将仁爱的同理心不断扩大,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进而国家乃至世界,是完善个人价值与广博生命的至高追求;“礼”是一种有差别和等序亲疏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礼仪规范和秩序原则;“德”指治理社会的统治基础,是道德典范的力量;“文”则是提倡通过对文学、音乐、诗歌等文化艺术的推广和追求中国人儒家佛家信仰,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品德层次并吸引和同化他人。正是儒家强调的这种文化的征服力,使得中国人历来得以强大的文化而非武力作为征服或者同化异族的武器,成就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绵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
虽然学界还存在争议,但是作者认为儒家是一种缄默的宗教,因为他是围绕一群人(中国人)的终极关怀(成为君子)所编制的一种生活方式(礼教伦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上的生灵通过祭祀与天上的祖先神灵沟通,天上的祖先神明则用卜卦回复并保佑子孙和信众,指引他们向前。儒家的重点在于地而不在天,提倡把对祖先的崇拜转移到注重当下的孝道,并对鬼神敬而远之,因为现实主义的儒家从来都相信,只有立足当下才能成就未来。
中国人信仰的核心是家庭,道德的完善要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最后拓展到天下(世界),正是在这种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中不断逐步扩大,世界在由内至外的逐级完善当中实现和谐和统一。儒家的终极理想是天人合一,是超越个人、家庭、种族和国家的世界和谐统一,中国人的这种人文主义追求是世界文明中最具包容性的世界观。
儒家思想是奠定中华帝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古代文明的精神基础和文化保障。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与社会实践,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并产生了一种社会实用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仰的融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释长存。两千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信仰在神州大地上长期和谐共生就是例证。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是世界所有文明中最强大的,对他所不能抵挡的就吸收进来。很多武力上征服了中国的异民族政权,最后却在中华文明的同化中被反征服了,最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上个世纪的经济大发展浪潮中,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的纷纷崛起,这一个个东亚经济奇迹背后都有着儒家文化历久弥新的顽强身影。
儒家是现实主义的,佛家是精神层面的,道家是浪漫色彩的。道家思想的创造者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秩序背后的原则,是自然的生命力,是精神追求的终极道路。这位神秘的创“道”者,在留下一部五千字的传世经典《道德经》后,就飘然而去不知所踪。之后道家在中国发展出了三条不同的道路:哲学的道家,养身的道家和迷信的道家。
哲学的道家的核心是“无为”,是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智慧。养身的道家是一种中国式的瑜伽,包括物质层面的炼丹(求长生)、辟谷、双修等;运动层面则创造出糅合了阴阳哲学与武术的太极拳;心灵层面则有吐纳、冥想和静心养生的法门。而与中国民间信仰和传统巫术相结合则产生了迷信的道家,占卜、神棍、通灵者及驱邪的符文成为了其标志与符号。道教就是将智慧的哲学道家、神秘的养身道家和传统的迷信道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中国传统宗教。
老子认为,让自然自发流淌,而不是人为的干扰,动静结合、阴阳和谐,为之“道”。道家反对盲目的竞争和侵略性的努力,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和生态环境,反对一切的仪式和形式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任何事物都具备辩证统一的相对性。道家太极图揭示了阴阳互补相生的永恒规律,认为万事万物没有绝对,只有相互包含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共生关系。
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儒家和道家就像阴阳一样纠缠在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性格精神的两面。中国人用道家思想改造了印度传来的佛教理论,创出了禅宗。王阳明则融合了儒释道三者的思想精华,发扬了心学。中国的文化艺术,如书法、诗词、水墨画、风水、音乐、庭院、围棋、插花和茶道等,无不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阴阳和谐与意境之美。
原初宗教
现存主流的七大宗教只是世界宗教的冰山一角,其中最长的也不超过4000年的历史,而人类这个物种的形成已有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产生过无数的原始宗教。
原初宗教的特点是部落的、感性的和口述的。这些原始的宗教一般只限定在部落原住民的小范围人群当中,因此它是分散的。他们以自然世界中所直观观察到的事物、鸟兽和活动作为原型,虚拟出神话故事和万物崇拜,因此是感性的。原初宗教不能(没有文字)或反对书写记录,因为口语表达可以饱含讲述者的感情魅力而更具活力,具有根据受众的不同更有弹性剪裁的余地,而且给予口述人(巫师)以神圣的地位。口述强化了人类感受神圣和理解非文字(如绘画与雕刻)的能力,口述只保留重要和有用的东西,并强化了人类的记忆能力。
西方宗教对时间的概念是线性的,一去而不返;东方宗教则是周而复始的,相信循环与轮回;原初宗教只有永恒的现在,因此需要用祭祀和仪式来进行能量的充值以保持活力。原初宗教对位置和地点非常的重视与敬仰,认为一切神圣的事物必须在他们的最初的地方。
原初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崇拜和图腾崇拜让所有物质与生命相联系,相信人类与自然处于同一秩序,与世界共生。他们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艺术,一切都是宗教,这就是原初人对世界最淳朴的认知,他们的一切活动与行为都带有宗教的目的。
中华文明的宗教思想和传统文化,有着原初宗教深深的痕迹。对祖先的崇拜、长者的尊敬、以及对故土(位置)的眷恋,包含着原初宗教的影子。正如家庭和乡土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一样,部落关系对原初人民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原初人类关心社会与宇宙的和谐,正像“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初人类认为万物都能显现其精神的本源,水也可有其形而上的寓意,恰似道家“上善若水”的论述。原初人类既是行动者又是思想者,他们把行动与思想相统一,正如心学提倡的知行合一,认为不行动的“知”是空洞的。
由于工业文明对大自然无限的索取,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灾难,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出现了断裂。这促使当代人开始反思自己,并开始学会欣赏原初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中华文明是将原初人类质朴的思想完整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