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考点1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春秋战国
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所属的流派。
答案法家。
2.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为行使皇权提供依据的主要是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答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判断该思想家属于宋明理学的哪种流派?
答案陆王心学。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这突出表明黄宗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案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西汉
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明
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基础知识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代表各阶层的思想流派,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流派及主张
(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 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❷“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思想;
❸“三纲五常”
(2)措施:
汉武帝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及地方郡国学,学习儒家经典。
(3)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学开始成为冲国思想的主流;提出一些伦理道德,对后世仍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封建因素。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含义:宋代的二程与朱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而形成的儒学新体系。
主张:①核心思想: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②三纲五常是“天理”。③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认识“天理”。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影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
(2)陆王心学
含义:以南宋陆九渊与明代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内涵: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方法是“致良知”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明代李贽主张:①否定孔孟的权威;②鞭挞了程朱理学; 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鲜明特点:离经叛道。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
要点释疑
1.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趋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儒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局限性:
①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④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等。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1)特点:承古萌新
承古:①继承儒家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②继承儒家探索精神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王夫之继承荀子的“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思想,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萌新:①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②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③重视工商业儒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倡导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④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原因
①经济因素: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阶级基础:工商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人们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④政治因素: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是适应时代潮流
的。
规律巧记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注: 公众号后台回复 “34”即可获取电子版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高中历史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高 中 历 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