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夫礼之初,始祖饮食”--谈中国饮食文化

2023-12-24 15:02 浏览:
导读: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夫礼之初,始祖饮食”谈中国饮食.doc“夫礼之初,始祖饮食” --谈中国饮食文化 第九小组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首先让我们来追溯下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饮食文化的蒙昧时代是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已经能控制火,经历了从食素到食肉,从生食到熟食的过程。 史前时期,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主要吃采集来的植物果实,种子,根,茎,叶,枝等素食 。50万年前的北京人,除了素食外,开始猎取一些动物。15万年前的大荔人,因靠近渭水,所以开始了捕鱼。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了驯养,养殖和种植业,还学会了栽培蔬菜。接着炊具、餐具和烹饪技术的产生了,火的运用和学会对火的控制促使陶器诞生。人们发明了陶器,制造了最早的陶制炊具。 而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是从夏商时期开始的。大禹治水渭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大禹之子——启统治阶级形成时,为了追求物质精神享受,于是设立了专门服务于王的厨师彭祖。于是彭祖则成了厨师的鼻祖。

这时候,食物原料更加丰富,食器,食品加工也更加完善。夏商两代对食品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烤,炮,炙,食品主要是饭与粥,贵族能吃上烤肉,炙肉,或煮肉。 然后我们迎来了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周秦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北东西民族的融合,中外文化的交流,科学技术的进步,烹饪专业化技术的提高,使得食品原料,烹饪,烹调技术更加多样化。食疗思想产生,饮食卫生,礼仪以及活动逐渐受到重视,宴会,聚餐,成为人们酬酢中国儒家哲学传统饮食文化,交往的必要形式。饮食距离单纯的充饥目的越来越远,其文化色彩也越来越浓,因此,周秦两汉期间1000多年,是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 两汉时期以后,饮食文化进入到昌盛时代,也逐渐进入了自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饮食文化的专著。例如北魏.崔浩 的《食经》,清.袁枚 的《随园食单》等。这些著作不仅表明了作者的饮食观点,还记录了多种菜肴的做法,饮食开始有一种专业化趋势。 在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中国出现了现代烹饪中最重要的方法——“炒”。并且发酵的方法已经进入主食的制作。 两汉以前通行的分餐制逐渐被今日通行的方桌,条桌或圆桌取缔。随着城镇的增多和日益繁荣,烹调活动大量涌入商业领域,城市中酒楼食肆林立。

士大夫也介入了烹饪领域,厨师们的智慧和美味大多通过他们的记叙后世流传。他们是精通饮食,烹调之道的美食家,与历代厨师共同创造着饮食文化。 随着中外的交流,许多外来食品逐渐步入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如玉米,白薯,辣椒„„ 唐宋时期是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到了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又一次达到了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由于物产、气候、习俗、和传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口味存在差渐渐地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逐渐形成了各种菜系,可以大体概括中国的地方性饮食习惯。 于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一(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二(重养:以“五谷”养“六脏”中国儒家哲学传统饮食文化,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三(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四(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而现在我们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中国儒家哲学传统饮食文化_儒家的饮食文化_简要介绍儒家哲学文化传统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二(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四(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然而现在很多人讲这种礼理解成了另外的含义,这在我们的小品中展现了当代的一种“著名”的酒桌文化,放在生活中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局。求人办事请吃饭这种不良风气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希望这种风气持续下去。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我们的这个小品就是为了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让大家更多的去关注这种文化,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我们希望精、美、情、礼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主笔:柯叶曼曼(组长) 资料搜集:丁丽萍 刘旖旎 李丹丹 资料整理:周颖 瞿烨 陆婷婷 黄婷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