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孔子劝强盗盗跖: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

2024-01-19 13:01 浏览:
导读: 纵观中国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其已经深深融进我们的血液里。千载儒释道,千古山水茶道出了中国茶与儒释道的“千骨柔情”。了解茶与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千古柔情”,要从它的发端说起。纵观中国文化,儒释道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身心深处。

《庄子·盗跖》中孔子劝强盗盗跖: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01

0101

第一份工作开始到现在,我就是和企业家打交道,从他们是我的客户到他们成为我的采访对象……一直就没有远离这个群体,也许接触的多,因而和这个企业老总交谈不到半个小时,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企业能够走多远,他的企业格局会是一个什么面貌。再从他的企业文化及其对自身产品的理解,赋予产品什么样的含义和定位,基本可以断定它是小而美公司、中型企业,或者大格局的公司。即使没有见到企业老板,从产品的形态上,就能够了解到老板对自身产品热爱程度。把自身产品诠释得淋漓尽致,上升到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是很少的,如果真正能够结识这样的企业家,不仅能够让你学到很多美学知识,还有美学意义上的精神学养,及其企业经营运作的心得。美的外在呈现,正是一个人的精神体现。

在武夷山就结识了这样一位“大红袍”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就给了我这样的上升到美学意义上精神感受。不仅享受到美学意境,也让我中华文化中徜徉了一遍。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被称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儒家思想作为“帝王术”统治了中国两千年。但是作为帝王术,自然有它的瑕疵,它的服务主体是君王,其他都是驾下臣民,真正的人性是崇尚平等、自由、自然与和谐的,而这是最自然的生命本真。儒家崇尚“遵从”关系,佛家提倡“众生平等”,道家主张“自由、自然和谐”。纵观中国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其已经深深融进我们的血液里。中国文化不单是儒家文化,而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与道家文化融合,才是完整的中国文化。而茶把中国儒释道精神融合体现的最为极致。千载儒释道,千古山水茶道出了中国茶与儒释道的“千骨柔情”。

了解茶与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千古柔情”,要从它的发端说起。茶最后成为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虽然孔孟创立儒家学说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此后的秦朝也以韩非子的法家为指导思想,但自从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就已得到确立,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道家、佛学各流派的碰撞,但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还是以儒为主,道、佛为辅。

02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在孔学里是一个主体思想,“以礼达仁”是儒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为中国茶人精神的一个基础。“仁”仅在《论语》当中就被提到一百零九次之多。茶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仕人钟爱之物,首先这是由其本性“温、淡、清,是为君子本性”决定的。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历来就有茶品即是人品,茶德即是人德之说。

儒释道文化对茶道精神的影响_儒释道三家文化中的茶_儒释道对茶道的解释

《茶经》中开宗明义,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可行道”也。中国的知识分子强调礼仪,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中国茶饮强调的是茶对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在儒家的观念中,茶性温、淡、清,正有利于借茶以修心、养性,修君子人格。正符合儒家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导思想,后者正可以借助茶磨练心智和提升人格修养,不断完善自身。正因为此,两晋时,为对抗奢靡风气,一些政治家有识之士提出以茶“养廉”。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也出现了清谈家,《世说新语》载:清谈家王潆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以为苦,每欲往王潆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做遭受水灾之苦。

古人常把茶比喻为“隐逸”之士,对茶也有各自的理解。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儒释道三家文化中的茶,其用涤烦,其力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产生冲淡、简洁、高尚、雅清的韵致。苏轼,他以茶喻佳人,并为茶叶立传,留下不少有关茶的诗文。唐代的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唐韦应物称茶为“性洁不可污”。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袪襟涤滞,导清致和。画家徐渭曾经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 陈继儒则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可见,喝茶也是与人的中庸、和谐相一致,与做人的方式方法相融汇。做人做事追求和谐、平静和互助的同时,实际上就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基础。

现代的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茶象征着尘世的纯洁。茶是至清之物,就不可避免地主张清心寡欲、六根清静。高雅、深邃、清心、宁神的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就是灵魂的净化过程。

03

道家与茶,受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既不是上天的奴隶,应自己主宰命运,同时也不可以不顾自然规律,而应顺应自然规律。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符合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万法自然、和谐的思想。从而使道家的茶文化显现出澄明、澹静的本性。道家所崇尚的境界,是与万物和谐共生相融的自然,在茶壶水沸声中聆听人与自然同声相契的呼吸,彻悟茶道、人道、天道。

水火相溶才是最高境界,万物在矛盾中才会求发展,在矛盾的实践辩证中才能寻求出相融共生的解决之道。《周易》名列五经之首,《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也道出了一阴一阳方为和谐之道。

而“坐忘”是道家为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无疑这又与茶的品性吻合。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文人画中有许多是描绘文人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面。一些诗作中也有大量描写品茗山水间的作品,表达了文人们以茶来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

最有名的如苏东坡的《汲江煎茶》一诗:“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此外,如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还有灵一的“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元好问的《茗饮》:“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明代文学家徐渭曾描述:“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兴吹火,竹里飘烟。”从以上有关茶的诗文中,充分体现了道的天、地、人思想,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04

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宋录》记载:“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与茶结缘。 到了唐代,随着茶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到来,佛教与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

史料记载,佛教在西汉后期传至我国,但其教义的“中国化”,是后来禅宗兴起以后的事情。佛家与茶的关系,最直接的便是禅宗的“禅”,佛家与茶是由禅把二者的关系推向极致。佛家茶讲究茶禅一味。茶与禅的关系,最早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功夫“禅定”结合在一起,茶的性温、淡,使其与禅门“禅悟”融为一体。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终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赵州吃茶记”,赵州对前来求道者,不管是曾到还是新来,皆请人“吃茶去”。后人以“赵州茶”为雅趣,皆因不解赵州之意。其实,在简单的问答中,赵州禅师已知来人未具道眼,故而无可奈何地打发他们去吃茶。若是明眼道人来了,定会请到堂上叙谈,或者亲手奉上香茶。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佛教禅宗所开辟出的禅茶美学,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源泉。“茶禅一味”所包蕴的新智慧境界,以及那玄妙不可言传的禅意,也成为东方文化中无极的文化精神。

寺院的禅茶更注重于礼,其庄重、严肃的茶会不亚于一种工夫严格的修行。禅茶与民间的最初关系,始自魏晋时期文人与僧人互相交游往来,至此寺院禅茶与文人饮茶开始相互影响。不仅出世飘逸的僧人在品茶中多了一份文人的雅致与考究,精致考究的文人品茶中也多了一份出世飘逸的内涵与佛家淡然、守清的人生智慧。至唐代禅茶开始在民间逐步流行,后成为禅茶文化。中国茶随之赋予了“禅“的内涵,也随之中国文化也镶嵌进”禅“的内涵。

”禅“顾名思义当与环境息息相关,才能体现禅的雅、清、静。自然禅茶之雅,首先讲究的是品茗的环境。唐代诗僧皎然认为,禅茶当伴以花香琴韵。他在诗《晦夜李侍御粤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中描述与几位高人逸士以茶相会的情景,将赏花、吟诗、听琴、品茗等活动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呈现出一幕清幽、高雅的品茗环境。大诗人苏轼在扬州做官时,也在西塔寺品茶后写道: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作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试想一下此诗的意境,窗外风和日丽,眼前有好茶、洁器,甘冽的井水,伴着禅院花木幽深,兼有可人作伴饮茶,怎是一个”雅“字囊括。

05

纵观中国文化,儒释道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身心深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有茶以来,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使中国儒释道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水乳交融的联系,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茶已经成为修身、养性的象征,茶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茶之所以“雅”,是因为其陶冶情操、励志怀远、超然物外的特性,但是所有的茶都是外在形式体现,也是一种象征,真正的茶文化,是和品茶人有关,和品什么茶无关,若如此,就会一杯粗茶,也能品出极品味道,如果茶的灵魂不在,就是品一极品好茶,处在一个一流的环境场所,也和粗茶无类。品茶不是象征,如果它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则将成为一种悲哀!!!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他有个弟弟叫作盗跖。是个强盗,有部众九千人,横行天下!有一天孔子对柳下季说,做父母的要管教儿子,做哥哥的要管教弟弟儒释道三家文化中的茶,现在你弟弟做大盗,你不能管管他吗?柳下季无奈的说,有的人就是不听父兄的管教,那又有什么办法?孔子说,他去劝劝。柳下季不让去,他说,我那弟弟个性强悍,不听劝,如果你拂逆他,他会勃然大怒。孔子不听劝告,带着子贡与颜回上山去会大盗去了。

盗跖见孔子说,有话快说吧,如果说得不合理,就休怪我了。”孔子对他说,天下有三种美质,第一种身材高大、美好无双;第二种智慧包罗天下、能分辨万事万物的道理;第三种勇敢果决、能聚集群众、率领兵卒。现在将军一身而兼有这三种美质,可是却做强盗,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将军如有意听我的浅见,我愿说服诸国,请他们为将军筑一座大城,尊将军为诸侯,不要再做大盗了。盗跖笑了说,一个人可以用利禄去引诱、规劝的都是一些凡夫俗子罢了。想用富贵来引诱我,我难道不知道,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呢?再说最大的城,没有比天下更大的了……尧舜拥有天下,他的子孙现在在哪里呢?汤武也曾经拥有天下,他的子孙现在又在哪里呢?天下的事情,有大利就有大害。现在我做大盗,杀人毕竟有限,如果我做了诸侯,而假借仁义来杀人,那就更是祸患无穷了。你今天所谈的道理,都是我抛弃不要的谬论,距离大道太远太远了。孔子羞愧难当,匆匆跑下山去。孔子贵为圣人,面对一个强盗的直言,尚且无言以对,羞愧难当。因为强盗的话正是一种社会精神实质。

06

圣者孔子劝强盗的话,就像我们现在一则精美精致的广告,或者一个存在众多诱惑的项目计划书,或者一个丑女变成整形美女……正体现了我们现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人们以成功标榜自己,而不问成功采取的途径及后果。时下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书记刚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有一种急功近利之感,而高育良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则是儒雅,很有学者风范,酷似一个清官。而事实则刚好相反。这也不由得是使我想起了我的一部小说《夜色迷人》,那里面同样也是描写了一位著述等身兼儒雅风度翩翩的教授博士导师,和高育良的仕途之路如出一辙,最后也做到了市委书记,眼见前途一片光明。所不同的是,我的小说里描写的是一位女律师如何与官场中人斗志斗勇、调查取证的故事,也许只是为了复仇,和为了一时畅快。而不似剧中侯亮平带着尚方宝剑而来,铲除贪腐,背后有深厚背景。二者同样面临凶险。或者女律师给人的感觉意味更加深长。

一个国家文化有没有陷落,主要看教育和信仰。社会呈现的面貌,就是教育和信仰的一个缩影。如果一个社会要有所改观,首先需要调整整顿的是教育和重塑信仰而不是其他。社会尽可以去浮躁,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浮躁,因为他们是守卫人类灵魂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守护者。一个国家能不能强盛,文化和科技不可偏废。只有教育才会产生文化,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实力强国,以色列现象就是一个实例。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在孩子初生时开始,就交付孩子文化及信仰,孩子出生后,母亲就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印象。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告诉孩子书的重要性,只要有书就可以创造和拥有一切。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这个仅有800万人口的国家,全国平均每4000人中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他们用文化和信仰创造奇迹,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

民国时期,我们的教育家璨若星河,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教育家,才曾经支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都在匆匆赶路,一个人停了下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走的太快,他要等一下他的灵魂。当我们看世界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的时候,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是时候让自己停下来,等一下灵魂,重拾我们“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