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中国历史文化最深刻的分歧:顺境尊儒,逆境尊道

2023-05-26 15:09 浏览:
导读: ”足以看出,所谓“儒学”的“儒”,也就是君子儒,是始终将“仁爱”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的。在孔子思想下的审美思想,多表现为尽善尽美,美与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彰显美的形式,又涵盖善的内容。得意之时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遵循儒家思想的兼济天下;失落之时则遁于世间,淡泊宁静,遵循道家思想的遗世而独立。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儒道两家作为最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国人的意识观念、文化信仰、艺术审美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儒道互补的思想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呈现出了中国历史文化最深刻的分歧,顺境尊儒,逆境尊道的社会状态由此诞生。

图1

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_试论述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_智顗维摩经玄疏隋^^^净土十疑论^^^六妙法门^^^观心论亦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度占据着统治地位,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不能企及的领域发展壮大,古人或尊儒或崇道。儒家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推崇积极入世;道家文化,则以“道法自然”为理念,推崇无为而治,淡泊名利,远离世俗。

儒家文化的审美理念

“制礼作乐”,儒家自周公创始以来,历代儒家弟子的天职就是守护礼乐文明。直到春秋时代,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的新时期,完成了从儒家到儒学的一个质的转变,普遍形成了从礼乐之儒到仁爱之儒的意识自觉。孔子的言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足以看出,所谓“儒学”的“儒”,也就是君子儒,是始终将“仁爱”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的。

图2

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_智顗维摩经玄疏隋^^^净土十疑论^^^六妙法门^^^观心论亦_试论述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

先秦时期,《周礼》有言: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可见,从这时开始,就有用古琴等乐器配合教学、演唱的形式。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在孔子思想下的审美思想,多表现为尽善尽美,美与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彰显美的形式,又涵盖善的内容。只有美的形式与善的内涵相统一,才是真正的艺术审美。孔子注重内在的仁和善,更注重人的修养,这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等的相结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或画仅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装饰,是外在的,其真正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的呈现。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了必要的内涵会显得乏泛,无趣,不够动人;但只有内涵,不具形式,也会显得粗野,没有美感。

道家文化的审美理念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但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的起源是皇帝,不过道家思想在老子之前也一定是经过了漫长的沉淀和孕育,直到老子时期才真正的兴盛起来。而老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中国画论美学思想的。老子的审美观点往往与其的哲学思想为论证,其哲学思想往往在意识形态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直接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

图3

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_试论述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_智顗维摩经玄疏隋^^^净土十疑论^^^六妙法门^^^观心论亦

老子极为注重绘画要素的论述,并在早期确立了人们的玄素色彩观。他的“五色令人目盲”,就明确表示了玄素审美观,越是纷繁复杂的东西,越扰乱人的心神。在《老子》中还有着“五音令人耳聋”的思想观念,其也体现了儒家《中庸》要求的“和”。

道家学派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学派一样,具有着强烈的实用理想。体用不二,灵肉合一,在关注人的心灵层面外,也注重人的肉体层面。道家的文化中大都积淀了理性的感性,老子认为道之所以被尊崇,而德之所以被珍重,在于其顺应自然,不受干涉。与其消极遁世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意识理念。

图4

智顗维摩经玄疏隋^^^净土十疑论^^^六妙法门^^^观心论亦_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_试论述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

在诸子百家之列,庄子作为道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浓郁的艺术气质独树一帜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对中国古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庄子“无为而无不为”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超脱而顺应自然为特征的审美思想,其表现为逍遥安静,无为顺应,淡泊名利、浪漫飘逸。其中解衣盘礴、庖丁解牛、庄周梦蝶、郑人妻妾的审美观点就是庄子所提出的。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蕴含了儒道文化的审美意味。画中描绘的江岸山峦叠嶂,客观描绘了雄伟大气的自然风景,同时也蕴含了其心中豁达的胸襟。图卷中表现出了,在经历人生的浮沉起落,阅尽人世沧桑之后,爱恨情仇都如过眼云烟,其精神上更向往万物静沉、闲逸安静的人生。看尽天下繁华事,回首低诉心中情,这画中就传达出了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

图5

智顗维摩经玄疏隋^^^净土十疑论^^^六妙法门^^^观心论亦_试论述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原因_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

儒道文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美即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所趋之若鹜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上,儒道两家朴素的传统,就起着根本的决定意义。其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创造了中国艺术的巅峰。

儒道人格下的处世

独立、理性、自为是中国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人格模范。《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志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则说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都足以表现了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就曾记载了孔子所尊崇的“恭、宽、信、敏、慧”的君子人格形象。

图6

同时儒家思想有着刻骨铭心的忧患情愫和国家使命感。孔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例如此类畅言以百姓治安兼济天下,博施于民,济世而安的远大理想抱负的名言警句,在孔子的言论中数不胜数,流芳百世,在当时及后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孟子更是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其“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试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人格理念,使得众多爱国之士,以身赴道。当时的儒士纷纷周游列国,历经艰难险阻,施展才华,为创建太平公正、廉洁清明的世间政体而趋之若鹜。

图7

在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人伦现实之时,也曾拜访过年长于自己的老子。关于这次儒道两家创始人的相会,历史上说法不一。一种是老子提醒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要学会“深藏”,不要有远大的志向,因为这些都“无益于子之身”。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提醒孔子不要“议人”,也不要“发人之恶”,因其结果不是“近于死者”就是“危其身者”。“有己”堪为人生第一大戒。

道家文化可谓之“圣人”的境界,以绝学弃智、为道若愚,回归自然、崇尚本真为审美体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就是自然无为,不虚伪做作,不贪婪奢欲,淡泊至纯,不加粉饰的精神境界。庄子则倡导“无情”,就是听任感情自由发泄的生命情怀。可以说庄子对逍遥自在、执着、飘逸的终身追求,为现代生活物欲横流、郁闷嘈杂的社会环境,觅得了一个宁清、恬淡、温馨、舒适的理想世界。

图8

对生活的积极、狂热、野心勃勃的一些人,可谓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而不计得失、恬淡宁静、大彻大悟的一些人,则是道家文化的追求者。有人觉得儒家思想积极进取,道家形象消极虚无;也有人觉得儒家思想急功近利,道家思想淡泊名利。其实这都是儒道思想的极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境,我们要学会去寻找在儒道思想中的合适站位,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是人生的真意。

儒道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道互补的教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后世贤者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得意之时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遵循儒家思想的兼济天下;失落之时则遁于世间,淡泊宁静,遵循道家思想的遗世而独立。

儒道互补所形成的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在儒道互补的思想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充分结合、协调之下,为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特有的文化。儒道互补的思想长期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以及价值观念之中,其充分体现在了中国的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图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物质社会的追求使得人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意义,儒家思想的崇尚人文、教育、亲情的宗旨,在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极大的调整了物质世界的浮躁和蒙昧。而道家思想主张的自然、质朴和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思想片面的人文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得更为融洽及纯粹。

结语: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在平衡人与自然,智慧与道德,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引导中国人民审视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文化西信仰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道德》

《儒家“君子”的理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老子道德经新研》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