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庙,用来供奉祖先之灵,祈求
赐丁降福,延续一脉香火,繁衍子孙后代。也是宗
亲中有相关大事盛事的时候用来聚会议事的场所。
近几年有许多地方重修了祠堂。现在看来,这是中
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宗族文化的传承,有其
正面积极的社会意义。祠堂风水如何,关系到一地、
一族的兴衰荣枯,绝不可等闲视之。
风水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和谐,阴阳平衡。在上世纪
20 年代西方的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学等一套
理论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
村,哪一个有名的建筑不是在风水思想指导下建造
的呢?“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
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
义。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
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
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学又有阳宅和阴
宅之分。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
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
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
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
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
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
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
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在中国古代的文义
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
“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
下之间的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
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
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
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
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
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
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
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
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
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
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
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
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
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
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
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
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
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
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
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
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
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
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
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
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
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
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
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
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
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
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
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
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
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
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
《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
风水理论的经典。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
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既能有效的结合自然
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
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在
国外,中国的风水学已经得到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
重视。他们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中领悟到其无穷的魅力,
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
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编写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中国风水
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现代风水学既注重建筑的"形",也重视建筑的"神",
追求形神兼备。"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是指的"形",
而"四神砂"、"乘气说"所指的是"神"。它们之间相辅
相承,构成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
风格。"神"的实质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为了达
到"天地人"的统一。这个"统一"是追求宇宙创造生命
背后之"谜"、地球颐养生命的规律和生命本身的运行
规律的大统一。这与现代建筑设计只注重设计者的
主观构思、平面和空间的艺术效果处理,满足功能
方面的"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等,造就了今
天的城市趋同性和城市弊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
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
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
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
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
佳组合。
一、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
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
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
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
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
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
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
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
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
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
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二、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
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
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
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
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
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
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
“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
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
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
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
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
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
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
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
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
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
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
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
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
庄的。
三、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
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
‘‘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
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
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
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
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
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
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
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
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
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
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四、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
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
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
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
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五、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
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
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
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
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地有三宝风、水、火;
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
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
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
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
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
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
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
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
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
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安葬先祖,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最佳方
式,所谓入土为安,人从地里生,还回地里去,选
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灵气集中,生气盎然的地
方安置祖先尸骨,立个碑,建个墓,刻上祖宗名字,
让后人能瞻仰先人,缅怀祖德,能承前启后,继往
开来。这对中国人的伦理建设和社会进步,其意义
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
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
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
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
小中见大等涵构。其环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
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
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
兴。
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
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
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
的其他方位的。总之祠堂建筑的选址、朝向、形式、
布局必须考虑家族兴旺与发达的直接元素和表现
“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选择风水宝地。
现代祠堂从整体布局上也要讲坐势、朝案。祠堂建
筑首先必须观察地形、地势和面积,这里也应该考
虑祠堂建筑群的体形组合以及空间的处理,以地形、
地势的特点作适当的布置,因地制宜。把美的建筑
形式衬托出来,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要满足祠堂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其它配套设
施的相互关系、比例、尺寸等,所以说祠堂选址理
想模式:地宽基平,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
美,同时考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
祠堂的营造过程中,风水师无疑扮演相当重要的角
色,每个修造步骤如出火、起基、代梁、上梁、安
龛、入火。十分讲究规矩。如祠堂照壁是正对大门
的一堵墙,大门和两边的侧门限定了祠堂门前广场
的空间,按照风水学说。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筑内
的“气”能够聚而不散,是很有讲究的。有些祠堂
大门前有泮池:即水池。泮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
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
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
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泮池也能起到消
防灭火的要求。
在规模上,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
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
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
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
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
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
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
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四合院”
通常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
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
没有院落。“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
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
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
头”。另外也有“三纵三横”的布局,建筑形式以
硬山为主,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由于社
会环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现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
只有大门和四周高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进门
一天井,一间享堂。
在款式上,瓦作分大式,小式两种做法。歇山与硬
山各项瓦顶做法属于大式建筑做法;硬山、悬山例
属小式做法,所定规矩尺寸都是按五檩前山廊山柱
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
山顶、攒山顶、卷棚顶、盝顶等。此外还有不同屋
顶的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悬
山砌法。故祠堂两山山墙。有随大小式建筑硬山与
悬山房分别墀头风与五花成造两种做法;硬山房屋
顶只有前后两面坡,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的
山檐与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没有什么变化,显
得质朴坚硬,故称之硬山屋顶。
悬山房山墙,上身采用五花成造或前后通平做法,
挑山山墙或随屋坡形势一直砌到各步檩下如硬山做
法,悬山屋顶与硬山屋顶较为接近,也是一条大脊
和四条垂脊,所不同的是,山墙上部的屋檐是突出
在墙外,处于悬空状态故称悬山。
在建筑结构上有:
1、榫卯:木结构的灵魂,它们是夫妻,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压力
就会变得越牢固。
2、粱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
式二种,其本质差异在于,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檩
条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檩外,直接承托檩
条是梁。梁的形态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为经过
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结构。
3、廊庑:有屋顶的通道,供通行、遮阳、防雨、休
息、游憩之用。
4、门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门窗隔扇、横披、支窗、
帘架、单扇或双扇棋盘门,实榻大门、木顶隔、隔
断,壁板、护墙板、木栏杆之类制作安装统属装修
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
放的昂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因
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国木构件建筑
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
6、屋顶吻:屋顶吻是屋顶上正脊两端的装饰物件,
古代的殿堂式建筑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
同的称呼,不同的样式。
7、栅门:古代的一种门,立柱间有上下枋,枋间有
便于通风的栅栏状透空木门,额枋上有斗拱,上覆
短檐,有的石柱冲天出头。
在装饰上,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以彩画和雕刻为主,
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画起着保
护木料和美化建筑的双重作用,雕刻则赋予建筑造
型生动。建筑色彩起始于汉初营建的未央宫,汉代
的红白配合的外观色调,沿袭至唐未变;宋、元有
较大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到明代已经有一
套完整的处理手法,并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气候、
习俗、及各地的风情,也有差别,在南方,四季常
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绿色掩映。房屋一般使
用灰色、黑等色彩,白墙灰瓦,栗、黑、墨色的梁
架柱,和周围的环境或调和或称对比,秀丽雅谈,
意蕴深远,婉转有情致。清代的彩画主要有三类,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彩画色调繁多,
琳琅满目,也各有其独特的成就。
建筑雕刻技术始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的泥塑,隋
唐、宋元时期有了划时代的深度发展,到明清两代
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使砖雕、木雕、
石雕各具特点,石雕、砖雕主要作为外观装饰,集
中使用在台基、大门或厅堂、山头、屋脊等处,木
雕主要作为内檐装饰,特殊建筑装饰也使用鎏金技
术。雕刻一直是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合
了雕刻的技术手法和故事传说,文学题材等艺术,
将不同时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象等巧妙地组合
在木、石、砖上,令人遐思,发人深思。一个个生
动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及民
俗趋向。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所以有的祠堂有花岗岩石柱建筑风水规划,柱顶雕一石狮顶住桁
条,石柱下座石墩上雕刻有蝙蝠、马鹿和丹顶鹤三
种动物图案,寓意着福禄寿三星拱照。也有“龙凤
呈祥”的石雕以及众多鸟鱼山水人物等壁画,都透
出松鹤延年、吉庆有余、福寿双全等吉祥含义。祠
堂的雕刻更是富丽堂皇,一般梁面、梁托上雕刻各
种精美图案,而且门窗、板壁几乎都饰有镂空花雕
或平板花雕。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设计
巧夺天工,刀工细致灵巧,技艺炉火纯青,有很高
的艺术水平。
其他:
1、戏台:规模较大的祠堂都有戏台。戏台平面面宽
一般四柱三开间,少数再增加两个侧台构成五开间。
戏台的明间与深度均在五、六米,台高 1.6 米左右;
必须设置在正中,大门设在两侧,进入祠堂从戏台
两侧通过,进入祠堂内部。戏台有南北之分,南方
戏台轻盈飘逸让人回味,北方戏台厚重敦实独具风
韵。显然戏台成了祠堂家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旗杆:这是因为建祠堂规制有一条:宗族中有四
品以上官位的,才允许在祠堂门前竖立高大的旗杆。
民国后改制,为百岁老人或为在海外经商、发家致
富后对家乡祖国作出显著贡献者的表彰。所以有些
名门望族祠堂大门前设有旗杆。
3、牌坊:多为表示对先人的纪念,颂扬之情而立于
祠庙大门前方的建筑物。牌坊是品德高尚,地位尊
贵的象征,牌坊上的雕刻越精美就越显示出先人的
高洁和后世的虔诚。牌坊有表彰政绩的,有旌表节
义的。从材料上看有石牌坊、木牌坊。
4、牌坊正前方还筑有泮池,泮池即水池。是采用过
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
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
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有实际意
义就是消防灭火。
5、匾额和柱楹:匾额与柱楹是祠堂建筑的点睛之处,
语言简练,寓意深长,文采激扬,趣意盎然,特别
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柱楹尤为珍贵。
如《四库全书》中辑录的河东薛瑄祠堂名人柱楹抄
录如下:
一、上联:承祀义而竭,下联:精意钦崇无已。
二、上联:拱遗像而仰建筑风水规划,下联:德辉景慕胡忘。
三、上联:文章羽翼六经高风,下联:出班马韩欧
之格。
四、上联:道义浑论三代亢气,下联:回关闽濂洛
之波。
五、上联:河汾鈡秀真儒,乃出义文周孔之绪端不
坠,下联:洙泗衍淑正学,以传濂洛关闽之命脉常
存。
在漫长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古建筑已所剩无多,
祠堂更是支离零落。今天我们相逢盛世,富裕家族
可以建筑祠堂,这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举,祠堂
建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结构、外观、空间、装饰、
装修及布局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继承祠堂建筑原
有的建筑特征和特色。
如今祠堂成了家族心灵的驿站。给人以特殊的关切
和滋润,慰藉,给人以安全和安定感觉;祠堂里供
奉着历代祖先的神位,罗列代代显赫功名,是纪念
堂;堂中天地悠悠,堂里香灯永续;堂中上下交融,
堂里古今一体;庭、堂之间的台阶每一级都踏出整
个家族的宗教和历史的感情,每一炷清香都隐隐熏
出整个族群的期盼。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