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
讲个鬼故事: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今天才开始,而且今年有40天……
等一下…… 已经热到不行了,怎么才开始数伏呢?炎热的伏天又要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啊?
数伏是中国传统历法里表示夏天最炎热一段时间的习俗。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一共持续 30 天或 40 天。很不巧,今年就有40天。
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就连数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比如今天的农历天干地支是什么,去年是7月11日开始数伏,今年则是7月16日开始。
实际上,数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但要准确数出伏天,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
天干地支纪日法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我们知道,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阳历”的部分——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公历上反而比较固定。
比如夏至,就发生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22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其中的“庚”,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而这一天哪天到来,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只能去查老黄历上的干支日期。
干支纪日法,是我国古代就一直在使用的一种历法里的计数方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组合来表示日期。
我们把天干和地支同时往后数,天干轮完6轮过后,地支正好轮完5轮,所以组合在一起有 60 种(没错,就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
年、月、日的记法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比如今年的元旦,就可以表达为“辛丑年 庚子月 甲寅日”。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使用公历历法,干支纪日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在一些历史事件场合上还能回忆起它的身影,而常见的日历上能查到的恐怕只有用干支表示的年份了(因为在确定我们的生肖时,常常会用到它)。
不过现在比较方便的是,网络上的很多日历软件都能查到日期的干支顺序。比如像这样:
三伏今年有40天!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来数一数今年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在哪天吧!
翻开日历,我们看到今年的夏至在6月21日。“夏至过后的三个庚日”分别是:
6月26日 庚戌日
7月6日 庚申日
7月16日 庚午日——这就是第三个庚日啦。
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长规定为 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6日—7月25日。
下一步,是确定末伏的时间——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拿今年来说,立秋是8月7日,再往后找到第一个庚日,是8月15日庚子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时长也为10天,到8月24日结束。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的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者20天,不会是别的数值。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才会有30天和40 天的区别。
我们经常因为伏天过于炎热而叫苦不迭今天的农历天干地支是什么,希望伏天少一点或者快点过去。然而有人统计过,伏天有40天的情况还要更多一些,占了71.37%,而有30天的情况只占28.63%。
比如从2015年开始,连续10年,伏天都是40天,真是“天不遂人愿”。
伏天热不热,还要看预报啦
但是仔细想想,天气是否酷热难当,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吗?当然不会。
为什么用庚日来规定伏天的时间和长度呢?有资料说,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看来,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朴素规律,与实际的气候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我们穿衣劳作,现在已经沉淀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至于是不是非得“夏至后三庚”才热,“戊日”或者“己日”就不能热了?那当然不可能啦。况且,中国如此地域辽阔,加上千年以来气候变化波动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天的计算规则了。
想知道准确的天气,还是看天气预报更准确。
顺便再补充一个冷知识——俗话说的“冷在三九”,“三九”和“三伏”的意思一样吗?其实这有点文字游戏的意思。
数九的规则很简单:从农历的冬至节气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共九九八十一天。第三个九天,就叫做“三九”。所以,夏天的三伏是“三个伏”,冬天的三九是“第三九”,基数词和序数词,是不一样的哟。
为什么要补充这个冷知识呢?还不是因为这两天真是太热了,想给大家降个温呐,我容易吗QAQ……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