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干支历法历法是什么意思?一个就清楚了!

2023-05-11 16:02 浏览:
导读: 目前的干支历法,在中国及华人所在的地方,还在使用中,比如说,日历上往往印上“2010年”的同时,又会注“庚寅”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干支历法的纪年法。比如一人是阳历2月10日出生,你不必翻干支历,就知道他出生寅月;或者此日起卦,需要看月支气衰旺,也就一望而知。干支历法以“立春”分割年。日子的干支历法则还是一样的,是壬午日。干支历法纪年月日时

第 3 讲:干支历法

炎黄讲干支历法。干支历法是中国特有历法。干支和干支历法在各种易学中广泛运用,其中和八字命理学关系尤其密切。 在八卦六爻中,地支是预测的主要参考对象。 月日的地支也是衡量各卦爻衰旺的标准

视频文字资料

干支历法

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六十干支来纪录时间,而成为一种历法,称为干支历法。

干支历法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历法。

目前的公历,是以数字纪录时间,而中华名族以干支纪录时间。

干支历法分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构成完成的干支历法。

由于是六十干支,所以循环也是以“60”为单位而重复循环一次,比如1924年为甲子年,1984年又是甲子年,相同的干支纪年,相差60年。

其中“干支纪日”,是现今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从中国古代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在古代的各类书籍、尤其史书多为常见,比如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三十九。。。广德元年秋七月壬寅,君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其中的“壬寅、壬子”就是干支纪日的方法,即说,在七月的壬寅日,“君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即登基当皇帝;七月的壬子日,“赦天下”。

如果不懂中国的干支历法,就不知道当皇帝壬寅日和“赦天下”壬子日相差几天,懂得干支历法,就知道壬寅和壬子在六十干支排列中相差10位,就清楚两者是相差10天,比如一个如果是现在历法的3号,则一个就是13号。

所以中国的干支历法,在古代就是当时通用的历法之一,就类似现在的中国采用的公元纪年法师一样的。

目前的干支历法,在中国及华人所在的地方,还在使用中,比如说,日历上往往印上“2010年”的同时,又会注“庚寅”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干支历法的纪年法。

目前完整的使用干支历法,一般只用于天文计算和易学预测中、所有的易学均需要使用干支历法,有相当一部分易学预测学、实际就是“干支”为分析对象的预测学”,而“八字命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第一节、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年。

比如说,2005年是“乙酉”年, 2006年则干支均向后一位、乙之后为丙、酉之后为戌、即2006年为“丙戌”年;也即六十干支循环排列的往下轮转,到2007年后年再向后一位,即是“丁亥“年,这样轮转无限循环往复轮转下去。

区别于公元纪年是100年循环一次,干支纪年则是60年循环一次。由于六十年的时间基本已经足够长,所以已经不会发生混淆。

我们耳熟能详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是指干支纪年法的“年的干支”。甲午战争在甲午年发生、戊戌变法在戊戌年发生、辛亥革命在辛亥年发生。我们只要大概知道是清末发生的事情,就很容易找出他们对于的公元纪年。比如辛亥年,就是公元1911年;如果“辛亥革命”换成公元纪年的称谓,则需要称之为“1911革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公元记年法,公元记年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的纪年法,古代比较常见的就是“干支纪年法”和“帝王年号纪年法”等。

上文《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广德元年”,就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另外比较熟悉的比如“康熙二十年”、“乾隆五年”等等。

第二节、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即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月。

比如阳历2005年的10月20日这个月,为“丙戌”月。

干支纪月法中,由于一年恰好为十二个月,这个和十二地支恰好对应上,所以一个地支对应一个月,一年恰好循环一次,所以每年的十二个月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千百年来均是如此。

每年月份地支固定排列的规律为:每年均是“寅月”为首、“丑月”结束。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月的规律如下:

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

天干因为只有十个,每年十二月不够循环一次,所以按照顺序循环下去,所以每年会有两个天干被循环使用两次。

六十干支,每年十二个月,60是12的5倍,所以,六十干支,恰好5年完成一个循环。5年之中,10天干循环6次;12地支循环5次。

从第六年开始,月份的干支组合,就是和第一年的干支组合是一致的。

比如1984年的正月是丙寅月,那么:

1984年从正月开始,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1985年正月,则延续1984年十二月的丁丑,继续往下从“戊寅”开始,则1985年从正月开始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以此类推,1986年从正月开始的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以此类推,1987年从正月开始的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以此类推,1988年从正月开始的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

以此类推,1989年从正月开始的十二个月的干支依次为:

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从上面可以发现,1989年又重复了1984年的月份干支,因为之前五年1984-1988合计5年恰好60个月,恰好完成一个六十干支的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干支历法中提到的“一月二月”,并不可以简单理解为农历月,即不是以农历每月的初一为准,当然更不是指阳历月份,而是干支历法特有的以节气分割月份的方法。

既然以节气分割月份,那么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炎黄曰:中国的农历为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太阳历,它直接以回归年(不是农历历法中的历年)为周期,精确到秒,并且将回归年中的细微变化都考虑了进去。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什么是“黄道”?

简单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既太阳在天空中行驶的路径这个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地球上的投影。

太阳在地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

黄道经度 0 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这时的节气为“春分”,黄道经度0度这个店也叫“春分点”。

太阳从黄道经度 0 度的“春分点”出发,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即清明;再前进15度又一个节气,为谷雨;如此不断向前,完成一圈合计为360度,节气合计就是24个节气。

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于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所以每个月包含有两个节气。

比如正月包含立春、雨水;二月包含惊蛰、春分;依次类推。

一般把阳历月初遇到的节气简称为“节”,把阳历月中稍过遇到的节气称为“气”;

也有说法是阳历月初的称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

为何在后的为中气,可能是因为在后的大致处于阳历月的月中左右的关系。

如立春为正月的“节”,雨水为正月“气”。

24个节气中,其中“节”或者说“节气”是作为月份的分隔点的,而“气”或者说“中气”则不是分割月的标准。

所以分隔月份的十二节为: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比如“立春”之后,就是一月寅月的开始。“雨水”依然在寅月中,到“惊蛰”,就是一月寅月结束,同时又是二月卯月开始。到“清明”,则是二月卯月结束、同时是三月辰月开始;依次类推。。。

所以干支纪月的十二月和节气的关系是:

一月寅月:从立春到惊蛰

二月卯月:从惊蛰到清明

三月辰月:从清明道立夏

四月巳月:从立夏道芒种

五月午月:从芒种到小暑

六月未月:从小暑道立秋

七月申月:从立秋到白露

八月酉月:从白露到寒露

九月戌月,从寒露到立冬

十月亥月:从立冬到大雪

十一月子月:从大雪到小寒

十二月丑月:从小寒到立春

“立春”之后,就是第二年寅月开始。

节气规律和阳历

一般来说,节气的规律性,和阳历的日子更加对应些,和农历则完全不对应。

比如每年的立春,基本就是阳历的2月4日或5日;每年的清明,基本就是阳历的4月4日或者5日,鲜有例外者。

分割月份的“节”,基本处于阳历月份的月上旬,一般在4日至9日之间居多;且由年初的4、5日,到年末的8、9日延续。

这种规律,对于易学者大致记忆月份的分割还是很有用处的。比如一人是阳历2月10日出生,你不必翻干支历,就知道他出生寅月;或者此日起卦,需要看月支气衰旺,也就一望而知。

节令的含义:

正月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88年1月天干地支,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一般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

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是公历的8月7日8日或9日。

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88年1月天干地支_月柱天干正印地支正财_天干五合 地支无刑冲害合

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立春分割年

“立春”不但是分割十二月和一月的分界线,还是年和年之间的分割线。

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不是干支历法上年和年之间的分割线,这点需要注意。

而是农历历法上年和年的分割线。

农历和干支历不属于同一种历法。

干支历法以“立春”分割年。

所以干支历法一年开始的“立春”,可能是农历的正月初三、也可能是农历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但不管处于农历几月几日,干支历法来看,“立春”一到,就是新的一年开始,同时也就是一月寅月的开始。

所以干支历法的新年和民俗传统观念上的“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有区别。

生肖属相

生肖属相属于干支历法的体系,而不属于农历的体系,所以人的生肖属相以干支历法而定。

比如1984年甲子年的“立春”是农历1984年正月初三晚上23:19分,阳历为1984年2月4日。

那么正月初二的人生肖就是前一年的猪,而正月初四的生肖才是鼠。

同样正月初三出生,晚上23:18出生的生肖是猪,23:20出生的生肖是鼠。

节气是个时间点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节气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整天全部是“立春”,精确的话,理论上应该可精确到“秒”或者更细的计量单位,当然一般万年历往往标注到“分”为止。

比如1998年戊寅年的“立春”,是农历1998年正月初八阳历2月4日辰时的8点53分。也就是说,在是农历1998年正月初八阳历2月4日辰时的8点52分,还是丁丑年癸丑月;而农历1998年正月初八阳历2月4日辰时的8点54分,就是戊寅年甲寅月,年柱干支和月柱干支完全不同。日子的干支历法则还是一样的,是壬午日。

第三节、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日。

六十干支历对应的日,也是同年月一样,在循环往复的轮转,60干支则对应于60天,60天之后则再重新把干支再循环。

比如公历时间:2005年10月19日,就是乙酉年丙戌月丙子日,就纪日来说,为“丙子”日,则第二日的20日,就是干支的下一个循环,即“丁丑”日。10月19日的60天以后,也就是12月18日,也还是丙子日,为60日一个循环。如此循环往复,阳历一年的365日,也就是六十干支循环6次再多5天。

由于六十干支可以循环60天,而一个月只有30天,所以基本上,六十干支可以循环2个月,而一个月之内,也不会出现干支的重和情况。

上文提到的,《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三十九。。。广德元年秋七月壬寅,君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其中的“壬寅、壬子”就是干支纪日的方法。

在《资治通鉴》中,“广德元年、秋七月、壬寅”,则是以“帝王年号纪年法”、组合以“阴历”数字纪月、加之“干支纪日法”的三种组合方法,来描述当时的一个时间点,不可能不一清二楚,使得在千万年的历史洪流中,很清楚的找到了这一个时间点。

那么“壬寅”和“壬子”相差多少天?看一下六十干支的排列顺序就可明白:“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

所以如果以“壬寅”日第一天,则“壬子”为第十一天,其中相差10日。天干均为“壬”,天干10为一个循环,所以凡“壬”日,均相差10的整数倍。

第四节、干支纪时法

干支纪时,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时。

比如“夜半子时”、“午时三刻”、等等词句,均是指古代的计时法,是接触到的较为熟悉的说法。

所谓甲子历法的午时,如果对应于现代的北京时间的话,即北京时间的11:00—13:00,而以 12:00对应正午时,是古人认为一天中最昼的时间点。夜半子时,其实就是半夜 24:00,也就是古人认为最夜的时间点,而23:00-1:00,就属于子时。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并没有如今的24小时的概念,人们只把一天划分为12时辰的概念。

所以现代人以24:00点作为一天的分割,在古代则以“子时”作为一天的开始,也就是现在概念上北京时间的 23:00点。

一天的干支纪时,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

由于甲子历法和北京时间属于两个计时系统,所以大家不要“以今混古”,而把23:00—24:00也看做甲子历法的第一日,正确的应该看做是第二日。

干支纪时中,由于一日恰好为十二个时辰,这个和十二地支恰好对应上,所以一个地支对应一个时辰,一天恰好循环一次,所以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千百年来均是如此。

当然,古代为了更加精确,所以还有“刻”的计时法,即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这与现代的一刻为15分钟是不同的,但现在的“一刻钟”的概念,应该说就是来自古代的“刻”,只是具体时间上稍有不同。

中国古代计时器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古代的计时器包含:圭表、日晷、漏壶、沙漏、油灯钟、蜡烛钟、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等。

中国古代计时器,有些运用天文原理,比如根据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比如圭表和日晷;有些则应用机械原理设计,机缘原理设计有分为两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刻漏”、“沙漏”等属于此类;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属于此类。

古代计时器还是较精密的。

比如东汉时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即能计算“月、日、刻”的概念,精确度已经达到当今的14.4分钟。

比如“大明灯漏”,是公元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和浑天仪有些类似。

当然,中国古代计时器不是家家都有,所以更多的百姓是通过观察确定时辰的。古人将观察到的一日等分为十二时辰,即: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

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子平三命通变渊源》有摘录一首“定寅时歌”:

正九五更三点彻。二八五更四点歇。

三七平明是寅时。四六日出寅无别。

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四更二。

仲冬才到四更初。便是寅时君切记。

所以古代的大多数人的时辰本身不是很确定的,古代的命理预测者,在预测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先断几个信息,以确定求测者所报的时辰是否准确。这个步骤叫做“定时辰”。这即便在当今,很多命理预测者还在使用。炎黄本人为人预测,也是先预测过去,一个原因即为了判断时辰是否准确。

纪时和纪月有类似之处。

一年有十二个月,而一日有十二时辰;基于60是12的5倍,所以:

对月而言,60甲子在5年完成一个循环;

对时而言,60甲子在5日完成一个循环。

比如阳历1972年2月23日是甲申日,这日的子时是甲子时,那么其之后的十二时辰分别如下:

23日十二时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24日十二时辰: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25日十二时辰: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26日十二时辰: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27日十二时辰: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8日十二时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从上面可以发现,第六日28日的时辰,又重复了第一日23日的时辰干支,这是因为五天已经完成了一个六十干支循环的原因。

也可以发现,地支每日是固定不变,而天干因为本身只有10天干,对比十二时辰缺少两位,所以每日会延后两位。

干支历法纪时和现代计时系统的换算

十二地支对应的北京时间的十二时辰如下:

天干五合 地支无刑冲害合_88年1月天干地支_月柱天干正印地支正财

即1点0分0秒到2点59分59秒还是丑时,3点0分0秒就是寅时开始了。

由于甲子历法是中国古人观察天象而定,这点和中国现代人的观察到的规律基本一致,所以很多人误认为,甲子历法午时就是太阳正当午的时间。

其实不然,只是中国古人站在中华大地上,才观察到午时就是太阳正当午的时间;而此时地球的其他地区,可能正是夜半时分、也可能是黄昏、也可能是黎明,不一而足。这就是类似北京时间的12:00点,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观察到的才是太阳正当午的时间一样,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比如英国,北京时间的12:00,恰好是英国是凌晨4:00,这个4:00点,是英国时间,不是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当时在全世界均是12:00;所以北京时间的12:00,其他国家的当地时间也可能是黎明、或黄昏。道理是一样的。

甲子历法时间同时可以和其他国家时间进行换算。

比如甲子历法时间和英国时间的换算如下:

月柱天干正印地支正财_88年1月天干地支_天干五合 地支无刑冲害合

也就是说88年1月天干地支,一个人如果英国时间4点出生,就是甲子历法的午时。

由于甲子历法一天的子时开始恰对应英国时间的15点,所以在排日柱时,则15:00之后为甲子历法的第二日,这点和北京时间的23:00开始为第二日是一样的。

甲子历法时间和北京时间可以换算、和英国时间也可以换算,和世界上所有的计时系统均可以换算。

干支历法纪年月日时

干支历法可以综合来纪年月日时。

比如公历时间:2005年10月19日9时—11:00之间,干支历纪为:乙酉年丙戌月丙子日癸巳时。

比如公历2006年11月15日12时19分,干支历纪为:丙戌年己亥月戊申日戊午时。

这种年月日时的干支历法,至少保证在60年内是唯一的,而每一个时辰,用年月日时的甲子历法来计时,也就只有一种干支记录法。

干支历法使用八个字

由于干支历法纪年月日时中,总共使用了八个字,即“年干支”两个字、“月干支”两个字、“日干支”两个字、“时干支”两个字,加起来合计共“八个字”。

如果需要对某个事件的发生事件做一个时间的纪录,使用干支历法时,就使用到“八个字”才纪录完整。这“八个字”,即简称“八字”。

所以“八字”,实际是干支历法纪录时间的“八个字”。

中国干支历法的神奇

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使得干支历法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纪年月日时的方法,而可以使得人们从干支历法之中,可以解读“天道”的信息,包含天道目前状态及其循环规律。

干支历法主要是解读天时信息使用“气立”原理。

由于干支历法本身有蕴含“天道”信息,所以基本贯通于中国所有的易学之中。

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