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昌《太空计划》
黄山《列传》
周国桢《静观》
陈卓《莲·漪》
解晓明《唐人诗意》
陶艺,是古老的陶瓷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的新兴艺术门类。上世纪中叶,伴随着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的提升,陶瓷工艺不断突破传统的实践范围和技艺范式,以突显精神性和审美性的纯艺术面貌进入现代艺术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陶艺创作,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念表达、跨界融合和艺术创新,为陶艺的表现手法、风格样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烧制规则、艺术评价带来一系列新变化。
恪守文化品格
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现代陶艺所追求的精神性和审美性,在中国亦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陶瓷文化始终追求一种超越单纯物用、兼重审美价值的精神品格。例如,青瓷推崇颇具人文性的“玉”的品质,以如玉胜玉、无饰为饰为至高境界,既提升了传统陶瓷的美学追求,又为内在地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正是在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中,陶艺跟随整个手工艺生产“艺术化”的趋势,迅速走向纯艺术创作领域。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现许多分支流派,如实验陶艺、观念陶艺、学院陶艺等。创作者极富才情的艺术创造,赋予陶艺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陶艺不免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改变了传统陶瓷的形态、釉色、烧制规则,但并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随着陶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
一是重新认识传统“器物”精神。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持对“道”的坚守,也保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所以,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
二是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再探索。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一件有着审美性的陶艺作品,并不会因为具有了实用性而损伤其艺术价值。现代陶艺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深度发掘陶瓷工艺的潜能,如发掘“火”的美学创造潜能,即充分发挥烧造工艺的创造性;更大程度地把握和利用“泥”的特质,让泥的流动性、柔软性、松弛性、温和性、敦厚性等,更具审美特质。
焕发时代活力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陶艺进入了转型期——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和创作思想的转变。如今,陶艺与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态相互融合,全方位地介入当代艺术创造。一大批勇于探索的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以娴熟的技艺、开放的心胸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赋予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
一方面,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展览十分活跃,为陶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许多陶艺家在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展览活动中得到启迪,借鉴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陶艺创新,在国际舞台赢得赞誉。一些创作者甚至在变形、开裂、气泡、淌釉、失透或蒸染等一系列与烧造相关的形态缺陷中,发现和发展富有审美价值的陶艺语言,丰富造型、加强表现力。尽管有一些创作并不十分成熟,却也展现了陶艺活跃和多元的发展态势,显示出创作者对陶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上的深化。
另一方面,陶艺越来越受到各界艺术家青睐,各地的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等来到景德镇陶溪川——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创意园区,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以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拓展了陶艺表现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融合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美学意蕴。
整体而言,目前的陶艺创作大体呈现两种状态:一种风格比较稳健,内容形式多遵循陶瓷工艺的传统规范和经典样式,创意侧重对当代情怀的寄托和对超然境象的营造,同时追求高品质;一种风格比较豁达,手法造型凸显广采博取的综合性和不囿成规的实验性,同时在立意方面更加贴近当代文化思潮。
提高原创能力
陶瓷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今天的中国现代陶艺,当以高品质的原创作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在国际舞台彰显中国文化精神。
陶艺的高品质发展,要在最大程度利用和把握陶瓷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塑造更具审美表现力的丰富而新颖的形象,适应当代审美需求。这也正是陶艺界当下进行的学术思考与面临的创作瓶颈。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受文旅部委托策划了“志合山海——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等国际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主办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如“推衍”“物的边界”“回归与再造”等,基本都是围绕中国陶艺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的尝试与思考。这一系列展览,不仅是文化艺术观念的交流,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再发掘,展现出陶艺的时代活力。
近年来,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得到加强,中国现代陶艺整体创作面貌悄然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一是模仿国外艺术的“拼盘”“乱炖”现象减少,本土艺术风格凸显。陶艺创作起步阶段,模仿和借鉴的痕迹明显,在艺术表达上不免有些空洞。如今,具有时代审美和个人风格的陶艺作品不断涌现。二是各艺术形态在陶艺上的嫁接、生搬硬套减少,陶艺本体语言特征凸显。不少陶艺家是“跨界”“转型”而来,自带本业创作习惯,因此许多陶艺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本源艺术特征。随着创作者对陶艺本质的进一步探索,“与泥土对话”重新成为陶艺发展的原动力。三是除了对单一材料的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的结合与运用成为当下陶艺创作的新风尚。
还应看到,时下陶艺展览数量虽多藏式手工绘画工艺,但往往在学术定位、学术提升上做得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增强陶艺理论研究、提升陶艺展览学术性,进而以研究带动创作,提升作品艺术水准。
不论形态如何变化、美学意境如何拓展,坚守中国文化精神、突出艺术本体语言特性,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变的创作准绳。脱离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不可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一个不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家,也必然得不到广泛认同。立足本土,在汲取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藏式手工绘画工艺,拓展国际视野,运用现代科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现代陶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8日 08 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