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其中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是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本文试究一二。
当下的中国,节日越来越多。或中或洋,或旧或新,名目各异,过法各异,“过节”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享受人生的一种重要方式。排除类似“双十一”“五一七(我要吃,‘吃货节’)”这样被电商造出来的“中国节”美食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单论涌入中国的西方传统节日,不难发现,“洋节”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盛行,甚至,在不少年轻人心中,大有超越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气势。这其中,又以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当圣诞节来临时,你可能发现圣诞卡随处可见;去商场购物,可能你双耳萦绕的都是《铃儿响叮当》;圣诞树也往往从十一月下旬即开始在各橱窗前闪闪发光,圣诞商品更是比比皆是。又例如,愚人节来临前,年轻群体往往早早就开始准备“整蛊方案”。他们互相取笑并且非常享受这种“欺骗”。年轻的恋人们更喜欢情人节,他们相信那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日子。那一天,他们可以尽情表达和享受感情。然而,三十年前这些事在中国可能很少出现。你也许只能偶尔看到一些外国人在庆祝这些节日。
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争论。有些评论家认为,人们丧失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对历史遗产的尊重。他们坚信,外国节日在中国的大众化应该给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敲响了警钟。而另一些人却认为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并不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在此期间,人们可以会见朋友、进行娱乐活动、看电影和去教会。他们也可以就此了解学习西方的宗教和文化。
无论结论如何,西方节日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了,过“洋节”成为了一种时尚,并且也正逐渐成为人们在沉重的工作之余的一种重要消遣方式。从一开始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国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西方节日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仅仅用了几十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在当今中国,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被冷淡。面对这种冲击,不少社会学者深感忧虑,并且认为现在流行庆祝外国节日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并不仅仅像普通大众所感受的庆祝西方节日只是为了好玩和放松。一份有18,222人参与的来自新浪的网上调查显示,关于对待庆祝圣诞节的态度这个问题,网民的意见是:63.90%的人说庆祝圣诞节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没什么大不了;有17.85%的网民说这只是一种时尚行为时尚行动时,表示他们并无“出格”。这两部分观点非常典型的代表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看法。只有10.45%的网民认为以如此大的激情来庆祝一个外国节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仅7.80%的人把圣诞节定义为一种“节日殖民”。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洋节”?都有哪些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
首先恐怕是经济的原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大。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来这里经商、旅游、学习、教书并且不少人选择这里永久定居。他们的行为时刻影响着身边的中国人。于是,中国人逐渐开始和他们一起庆祝西方的节日。同时,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往来进入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的影响也非常明显。随着世界变得扁平,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国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也逐渐被他国所接受并喜爱。网络的发展更助推了这种文化交流的进程。
传统教育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洋节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而现行教材对中小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较低,某种程度上并不能有效地担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今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制作感恩卡、准备母亲节礼物,其初衷及结果都是好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哪些又是西方节日。
政府导向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明祭扫、中秋团聚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而在2008年以前这两个节日并不是法定假日,人们只能将其自行调至周末。不是假日的传统节日对于年轻人来说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因而年轻一代对其相当冷漠就毫不奇怪了。2008年后,政府经调查后对节假日做出新的调整和规定,清明节、中秋节都已成为官方节假日,这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与此同时,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至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有什么文化内涵,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什么优势呢?先看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别。圣诞节时,人们可以准备圣诞贺卡、圣诞老人、圣诞树等,然后开个圣诞晚会,既花费不大,又玩得开心。而春节期间呢,城里的人往往会关在家里看电视,或去亲戚家串个门,农村的人则忙着走亲戚,互相请客,拜年。总之,人们一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聚在一起,加上花费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较多,以至于甚至有人感叹宁愿没有春节。再看情人节与七夕节。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保守,而是趋于大胆直接,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情人节用鲜花、巧克力等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的方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备受他们的青睐。而七夕节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结局又让很多年轻人忌讳,因此庆祝的人少之又少。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也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
回顾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在90年代中期,热情庆祝圣诞节和其他外国节日的还只是大城市里的一些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些年轻人经常接触英语,有他们自己的英文名并且比较了解西方文化。他们喜欢麦当劳和KFC,爱喝可口可乐并且常看好莱坞影片。过西方节日除了好玩、热闹,似乎更是象征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后,校园文化传播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那里。庆祝外国节日似乎又成为了他们显示自己时尚和富有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西方节日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还是不小的。但是,审慎的看,外国节日在中国更像是能给人带来乐趣和享受的狂欢节,中国人所庆祝的圣诞节或其他西方节日已经脱离了这些节日的原始宗教背景美食对传统节日的影响,中国人更多的只是好奇和觉得好玩,商人们也只不过想趁此时机而大赚一笔。西方节日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到彻底影响和改变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自豪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其他西方事物可以替代的,西方节日也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永远不会撼动中国文化之根基。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年轻一代确实正在逐渐漠视本国传统节日。他们觉得过节无非都是跟吃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总离不开某种特定的食物,比如过春节要吃饺子,元宵节要吃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而中秋节要吃月饼。当这些东西对他们失去新鲜感之后,他们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更新奇、有趣、浪漫的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所以,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应该是如何使传统节日更加有趣更加新鲜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例如我们已经出台政策,凡是中国传统节日都放假三天,为的就是提高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只是一个开始,恢复人们对传统的关注,不是简单的一个假期政策就可以的,我们应该不断寻找更加卓有成效的方法。
有很多社会学家已经在提倡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但也仅仅是提议而已,究竟如何保护,怎么才能让国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色彩才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中秋吃月饼,正月十五吃汤圆那么简单。我们不需要抵制西方节日,因为不能否认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西方洋节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需要谨记,西方节日毕竟是西方的,尊重老外在中国过自己节日的同时,去完善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系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