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应以传统节日的时间要素促进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的常态机制;以传统节日的空间要素给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以传统节日的符号要素助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以传统节日的形式要素推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行动。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强化文化认同、促进人们交往交流等社会文化功能,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立足于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关怀的心理需要,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可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以传统节日的时间要素促进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的常态机制
传统节日是具有温度的特殊节点。广大民众借助纪念、庆祝和社交娱乐等社会实践,自发相聚、相沿成习,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传统节日里,人们放松心情,敞开心怀,宣泄情绪,化解矛盾,是促进和谐社会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绝佳时机。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是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常态机制。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不断形成并保留着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藏族的望果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等。每逢传统节日,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泛起乡愁,回乡相聚;无论身份如何,大家总是一同享受节日的欢乐、体验节日文化和民族情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要充分利用民众齐心相聚、共度佳节的时间机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宣传教育活动,真正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户户知晓、人人参与、融入生活、深得人心。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多民族参与性和强大包容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应利用节日融洽氛围搭建民族平等交往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节庆共度、民俗同尊、生活互助、语言互学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不同传统节日主题内容和运行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内容,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期化和常态化机制。
以传统节日的空间要素给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节日既是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一个空间场域。传统节日空间要素包括城市与乡村、家庭与社会、官方与民间、室内与室外等,既是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周期性集中演练地,也是民间个体和组织的周期性活动载体,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时间里、有文化热度的物理空间。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空间要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是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物理空间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场所、场景和景观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一方面,需要结合传统节日活动场所实际,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尤其要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建立乡镇、村组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为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景观装饰、公共设施、节庆游艺场域等,营造节庆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融合的场景与氛围,利用节日的浓厚氛围和群众熟知的语言,宣传和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建立常规性与节庆性、阶段性与经常性相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地的文化软实力。
以传统节日的符号要素助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
传统节日是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深远的价值内涵侗族的传统节日的发展,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符号要素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睦共处的思想前提。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工艺、文学等文化事项,是促进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与认同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需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整理与提炼,精心组织民族音乐舞蹈、民族工艺、民族服饰、特色村寨、特色饮食等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展示与交流,发挥其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促进各族人民在相知、相亲、相惜过程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和谐氛围中,共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同时,要准确把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作出符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要求的时代转化,使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与当代公共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铸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各族人民在欢度传统节日过程中真情实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
以传统节日的形式要素推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行动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以生产劳作方式和环境为基础、以宗法家族为背景,借助祭祀、拜祖、访亲、联欢等多种形式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仪式和程式,它超越地域、阶级、民族与时空的界限,构成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潜意识,是较好地实现教育意义的手段和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形式要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是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行动。传统节日文化本质是一种仪式,是信仰的一次巩固和重塑,节日期间,家人团聚,彰显的是家庭观念;举行祭祀活动,传达的是信仰内容;祭祖和拜年,凸显的是孝悌伦理。传统节日打破娱乐和审美局限,通过一定程式化的文化展示、节庆仪式和节日行为,建立起公共生活秩序和价值体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需要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体形式结合起来侗族的传统节日的发展,发挥其节日仪式教育作用,使各族人民在共享共乐共融的节日气氛中增进理解与互信,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节日形式的时代局限性,立破结合,将民族性、社会公共性等主流价值观与传统节日特有内涵加以融合,进一步提升节日文化价值,形成新的节日记忆。此外,要广泛挖掘、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事迹,利用传统节日形式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使民族团结进步风采展示成为传统节日中最新、最亮丽的风景线,使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守望相助、共筑中国梦成为节日文化的新风尚、新名片。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29日。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内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