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26日电(记者 范宇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生活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中国道家创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如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上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也就是“化什么?怎么化”?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吉宏忠26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当代道教面临的主要课题,其不仅关乎当代道教的健康传承,同时也关乎道教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7月25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吉宏忠在“海上论道·道教:首届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论坛”上介绍“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受访者供图
回顾道教历史,与社会相适应是道教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
“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家创意,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思想结构和人文精神本性的‘主干’。”吉宏忠说,道教孕育出了至为深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如曾提出“中华福地”“乐生中国”“喜生中国”的文化自信口号。
在吉宏忠看来,需要强调的是,道教虽源生于古老的中国社会、根植于古老的农耕文明,但其并非那种一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宗教。“恰恰相反,历史上的道教本来一直是具有自我改革精神的宗教。”
“但目前来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道教基于传统方式的教义思想体系、宫观管理制度、科仪戒律规范、学修实践方式等都出现了不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状况。”吉宏忠坦言道。
道教中国化过程中,如何对自身传统主动做出历史性调整、转型和演进?
吉宏忠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对道教来说,当前,要与时俱进地同中国国情、社会制度、时代要求、主流文化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对接融合,积极融入当代中国社会和主流文化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他表示,“中国化是道教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的过程。”
此次,上海道教界根据“海上论道”宗教品牌总体部署,由上海城隍庙与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共同合作策划推出了“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我们以‘推进宗教中国化’和‘弘扬中华文化’原则为指导,对当代道教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进行新探索,以促进道教适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贡献。”吉宏忠说。
吉宏忠认为,当前,道教中国化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迫切需要对道教中国化实践路径进行新探索;二是迫切需要对传统道教经典教义进行新阐释;三是迫切需要对道教宫观管理方式实施新转型;四是迫切需要对道教传统科律仪范加以新整理;五是迫切需要对学修体系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提升。
例如,对传统道教经典教义进行新阐释方面,道教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道教经典文本向来存在文辞古奥、义理邃秘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解读和诠释的困难,也影响了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吉宏忠介绍称,他们将组织有力的学术队伍对传统道教经典及其教义思想作出更为准确、深度的理解和诠释,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好新时代道教教义思想阐释。
海上论道·道教:首届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沪举行。范宇斌 摄
7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上海市道教协会指导,上海城隍庙、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共同筹办的“海上论道·道教:首届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形成理论成果。
以本次论坛为主要平台,“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将融合和借助教界和学界人士的力量,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宗教中国化要求的道教教义思想体系、科律仪范体系、学修和人才培养体系、宫观管理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公益慈善服务模式等。
此外,“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将设立“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五个专题工作坊;组织出版“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书刊;积极实施“道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工作,最终使当代道教中国化、时代化落到实处。(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