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快餐化”阅读渐成时尚有人称今天是“读图时代”

2024-03-24 11:01 浏览:
导读: 我们要辩证地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必然,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有效策略。

“快餐”食品今天已经风靡全球,当代文化消费也正在形成一种“快餐化”现象。“快餐化”阅读渐成时尚,有人这样描述:“快餐式阅读以一种无目的的随意性的浏览,放弃思维的辅助,成为了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的消遣。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的图片,诸如卡通、科学幻想、生活幽默等,来博得人们轻松一笑。”

这种“快餐化”阅读消费方式已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在校大学生也都热衷于“快餐文化”。据统计,如果按学生的欢迎程度把各种阅读类型排序的话,依次是报纸、杂志、漫画、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此外,近半数网民的传统读书习惯在逐渐消失。

“快餐化”文学消费最典型的特征莫过于文学作品的“图像化”潮流,有人形象地称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这种文学“图像化”现象包括各种“绘本”文学、摄影文学、电视文学、文学的影视化、名著的影视改编等。以“绘本”文学为例,以前一本文学作品配上图画,要么是少儿读物,要么是夹在书中少许的插图。而今天大量的成人读物也存在“绘本”现象。如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大师名作绘本》,该图书集纳东西方41位文学大师的50部精粹短篇小说,并邀请42位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插画家配图插画。这种“图文并茂”的新文学景观,难道就是文学的未来吗?文学诉诸于文字而产生的无穷想象空间的魅力,难道就要被这些具体而微的图像所替代?

“读图时代”的来临,是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必然产物。“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它应验了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的隐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语言中心论”遭到批驳,而自尼采、海德格尔到利奥塔所强调的“视觉性”思想得到重视,形成所谓从“语言学转向”到“视觉的转向”。

在人类历史上,文字和图像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争夺和较量的历史。正如米歇尔所说:“文化的历史部分就是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争取支配地位的漫长斗争的历程,任何一方都是为自身而要求一个可以接近自然的特权。” 人类早期是“图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而自从文字被发明以后,图像一直被压抑,这里隐含着文字的霸权。因为图像是“肤浅”的,毫无思想深度,人人可以读懂,这就使将文字视为掌握文化特权的贵族阶层和精英文化一直对图像文化予以鄙薄。而后现代社会填平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图像时代的回归,是这种文化特权被颠覆的表征。它也表明,当代文化平民化和民主化建构的一个方向。“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信息的公共化和图像消费的全面普及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文化传播的视像化,显然使得更为广大的民众有了了解、享受和掌握人文信息的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至少表面地看,图像正是大众话语最合适的传媒与载体,图像化为大众化的意识形态表达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图像霸权是对传统精英性的话语霸权的一种解构和颠覆。如果说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学和文化消费的目的和性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则改变了文学和文化消费的载体和手段,文学的图像化消费正是这种新时代的产物。在“读图时代”“传统的纯文学神话和文学符号神话被摧毁了,作家中心说也受到了根本的颠覆。”

我们不可忽视这种“快餐化”“图像化”的“浅阅读”现象也是文化商业化时代的一种必然。在市场和利润的导向下,文化传播的“平民化”和“民主化”往往会成为出版商“美丽的谎言”。读图显然比读文字更加惬意、直观,更具“审美的” 属性和意趣,它与当代社会中世俗化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消解文字的意识形态旧霸权后,又悄然树立了图像意识形态的新霸权,文学作品被绘本、动漫、影视等图像化改编之后,虽然扩大了阅读量和受众面,却存在着一个不能不令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年青的一代只读图不读书,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辩证地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必然,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有效策略。从某种角度上看,在全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下,图书的受众心理有所改变,出版商不能逆潮流而动。图片对文字的表达肯定是有所削弱,尤其会使读者的理解力日渐弱化。不过,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日益减少,这样的形势下,图片虽然对文字的表达减弱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阅读。比如上世纪90年代曾经风行过的 “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等“图像化、影像化文学”,至今受到众多读者、观众的欢迎。而为了迎接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价值,国家图书馆也第一次与电视媒体合作举办了“2010书香中国”的特别节目,以讲述阅读故事的生动表现方式,全面展现今日中国人的阅读状况,倡导大众阅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种“图像化”文学消费可能最终以部分或全部丧失文学性,作为“文学”出场的代价。文学的深度可能要被图像平面化、浅直化,读者虽然可以在图像中获得短暂而虚拟的快感文学名著改编的困境与价值,但失去的或许是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刻体验和美妙的想象。当人们通过图像越来越“熟悉”经典艺术的时候,真正的经典艺术却可能越来越远离当代人。

陈尚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