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多领域挖掘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精心设计、深入开展节日文化文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节日中感悟中国精神,激发爱党爱国、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热情。强化节日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节日期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交流等活动;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向孤寡老人送上慰问品;连续6年春节开展“谢谢不回家的你”公益活动,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跑腿小哥等“城市穿行者”送上新春福袋。突出节日文艺供给。联合新华日报,创作《传世名著·我们的节日》系列纪录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的节日文艺活动,春节期间推出《金陵相声大会》、“火红幸福年”新年音乐会、“星空剧场美好演出季”等重点文艺活动;元宵节前后上演《七彩之和》《八音和鸣》等节日主题音乐会;清明节期间演绎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唱响对革命英烈的缅怀与敬仰;七夕节举行“戏曲里的爱情”七夕戏曲主题晚会,营造“爱情忠贞、幸福一生”的浓厚氛围。涵育青少年精神素养。鼓励青少年参与传统节日习俗传承工作,广泛组织开展读书、朗诵、演讲、观影、行礼等系列庆祝活动,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讴歌新时代,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广普及“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发放《我们的节日——青少年读本》,进一步推动传统节日进课堂、进校园。
多渠道推动传统节日深入人心。让节日习俗走近更多人,是传承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南京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和新兴力量参与传统节日的宣传、弘扬和振兴传统文化的体现,构建全社会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化、常态化格局,让传统节日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我们的节日”。发动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广泛带动市民、学界、商家、高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与南京餐饮商会、商业地产商会,1000余家餐饮企业和70多家商业综合体合作,并联合支付宝、叮咚买菜、饿了么、携程等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展“我们的节日·福满城”“南京味道,中秋‘桂’来”“冬至大如年”等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共建共享。发挥南京高校资源优势,组建高校节日联盟,推出传统节日新习俗“南京青年计划”。促进深度融合。着眼文商旅深度融合,做强夜经济、培育新消费,串珠成链打造“熙南里—朝天宫—明瓦廊”节日夜经济新商圈;七夕节绘制并推出“南京浪漫旅游地图”,精选玄武湖、情侣园、江宁爱情隧道等16个浪漫地标点位,凸显城市文旅产品的“浪漫”标签;中秋节在新街口商圈德基广场升起“我们的节日·超级人造月”,以科技与艺术的力量扮靓城市生活;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启动建设传统节日南京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节日文化数据共享平台、研发节日文创产品、推出线上节日商城等。建设平台基地。在全市挂牌17个传统节日文化基地,其中,浦口响堂“端午文化传承基地”、熙南里街区“中秋文化传承基地”、金陵STYLE街区“七夕文化传承基地”、湖熟菊花园“重阳文化传承基地”等均形成特色。依托基地打造节日文化共享空间,开展节日品牌活动,持续传播节日文化。
多视角推动传统节日焕新表达。充分利用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赋予传统节日多元表达方式,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以金陵特色焕新。开展“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主题活动,将书法、楹联等文化融于节日氛围中,在全城掀起撰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挂春联的风尚;举行中国·秦淮灯会,创新开启“行进时观景+沉浸式体验”亮灯仪式;深化“以花为媒”“一节一品”传统节日活动,“新年新春新街口”“栀子花开 端午节来”“金陵七夕文化节”等“南京品牌”逐步形成。以非遗视角焕新。举办“我们的节日——博物馆里过大年·千年古韵中国红”“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民俗展”“刻意江南——金陵竹刻展”等活动,展出刺绣、香包、泥塑、年画、灯彩等极富年味的非遗传统民间工艺品;开展“南京民俗文化节”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推出兔形泥人、福兔插花福桶、兔年主题剪纸等各式各样非遗年货;表演打五件、高台舞狮、何林坊双龙、陆家大龙、虾子灯等极具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以红色资源焕新。用好全市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清明期间倡导广大市民自发寻找先贤遗迹,开展线下打卡和线上寻访活动,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渡江精神、铁军精神、梅园精神、长江大桥精神等南京红色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体现,做好“节日里的党史教育”,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多形式讲好传统节日南京故事。自觉扛起宣传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推广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增强“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的传播成果。加强理论阐释。引入驻宁高校和南京文化系统的专家智力资源,推进节日理论研究常态化开展,形成以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我们的节日”频道为主体、多元传播的理论传播形态;在《南京日报》刊发理论文章,开设“我们的节日”专版近20个;撰写刊发《江宁区黄龙岘传统节日传承状况调查报告》《栖霞桦墅村传统节日传承状况调查报告》等调查报告,全方位传播推广节日理论。创新视听表达。把握互联网传播特点,组建“新媒体宁盟”内容团队,各类活动通过短视频传播,构建传统节日新媒体传播数据库;深入探索“云上过节”,通过云直播、云上清明、云上端午等形式,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需求。精心策划宣推。设计“我们的节日·南京”LOGO,在“我们的节日”所有活动和报道中统一使用,加大“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的品牌标识度和传播力。在传统节日节前召开“我们的节日”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全市通报节日主题系列活动;节间在城市公园、商业空间、各类文化公共场所开展“我们的节日”宣传活动,地铁全线站点营造“我们的节日”氛围;节后及时总结宣传,在《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刊发活动新闻。推出《新年俗:博物馆里过大年》《金陵闹元宵 桨声灯影秦淮岸》《清明节:寻访文化先贤 传承城市文脉》《“我们的节日”——汤山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报道,不断提升“我们的节日”南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