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英国智库Demos创始人、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曾在自己的演讲视频中如是说道。
他以自己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为引子,向全世界的人们讲述了中国是如何5000年来赓续不断的。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基于文明认同的国家,而西方各国则是基于民族认同的国家。
华夏大地上,自炎黄时期起、历先秦、纵强汉、唐宋元明清威加寰宇,即使一个朝代就此消亡,另一个朝代也是后来居上,并以“华夏正统”的身份自居。
而那些西方的帝国,一旦消逝就意味着永远消亡。
在历史车轮的推进下,华夏文明一直迸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中国再度走向复兴。
那么,华夏文明是如何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的呢?中国的复兴为何势不可挡呢?
(马丁·雅克)
一、中国复兴,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史中走来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绵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低估、甚至忽视,直至马丁·雅克等人再度想起中华文明这个古老的存在。
这是因为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带有偏见色彩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开始统治着西方人的思想。
其核心观点是:西方文明是最优越、最先进的,而其他文明是落后的、腐朽的,后者只有向前者看齐,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畏惧,“西方文明中心论”荒谬地声称中华文明起源于西方。
最先鼓吹“西来说”的是法国人拉克伯里,他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中国文化起源于古巴比伦的说法。
他声称中华文明非来源于本土,而是落后西方一两千年的次生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此外,西方人还鼓吹“断裂说”。
该说法认为,中华传统文明发展到近代,已经变成如同僵死的木乃伊一般失去了生气,没有任何革命性。这一言论的支持者声称中华传统文明在现代已经消亡。
上述关于中华文明的认识,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所展现的文明魅力所推翻。
在中华大地上,人类起源各个阶段的骨骸化石均有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的主要环节也没有缺失,表现出了明显的连续性。
中华文化在起源时代就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各个文化区经过长期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炎黄尧舜禹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萌芽时期,这时是中国从无文字到有文字,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
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个王朝不仅有共同的族称:诸夏,还有共同的文化:礼乐文化,因而已经融为一体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华夏居中的“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文化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兼容并包、殊途同归的元典精神,在后世的大一统的国家形成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自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了从秦汉到明清的长达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确立,官僚政治成熟,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程朱理学兴起。
这时中国发展到了鼎盛,为世界所瞩目。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僵化、没落的阶段。
政治上,君权无限膨胀,科举制变为八股取士,隋唐时期的开明风度丧失殆尽。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丧失了生命力,而是预示着中华民族又要开始新的伟大创造。
从以上中华文明发展史可知,尽管历经数次大大小小的社会动荡和王朝更替,中华文明始终绵延不绝五千年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
(中华文明从未断绝)
而这生动地揭示着:中华文明是永不会断裂的!
对其原因,人们有多种解释儒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四面被切断的地理环境、广土众民的生存环境、政治上长期大一统局面、作为文明延续载体汉字的统一、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始终保持农业文明发展的先进性、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小农经济和官僚政治的弹性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不论哪种原因,至少以下几方面的中华文明特质和成果,至今依然以某种形式在当代延续:
一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
这表现在,从孔子的《春秋》开始到后世的不断阐明,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民族大义。这和西方国家狭隘而单一的民族认同完全不同。
(孔子)
在同一文明的认同下,中国各民族都无法被割舌,中国必将复兴!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伴随着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大融合。正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的历史和疆域。
当代中国正是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创造了最光辉灿烂的古代制度文明。
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绵延数千年而形态完整、自成一体,一直保持着强劲的活力。
这不仅表现在他维系着一个人口众多、土地广袤、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还表现在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融通,以至于到了清代中期,即使形态上已落后于现代制度文明,却仍然具有充分合法性、并极其稳定有效,具有强势的地区影响力。
三是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了五经之学、六艺之教,诸子百家、楚辞《离骚》,汉文汉赋等;
(楚辞)
创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多元兼容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创造了天下为公、家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文明。
这些都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奇葩,它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智慧精华、思想力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如今正融入当代中国中,团结、鼓舞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如此看来,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马丁·雅克对中华文明感到“害怕”自然便是情理之中了——一个无法被消灭的对手,要么是和它成为朋友,要么是自取灭亡。
二、从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危机中走来
一路辉煌灿烂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并不是单线性地向前发展,也不总是一帆风顺。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期间还会有外族趁机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常常为了巩固统治而自觉融入到了中华文明当中。
(外族入侵)
所以,历次磨难的结果是中华文明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认同是无法被打破的!
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所接受的考验和上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所面对的外来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势、最贪婪的资本主义文明。
从14、15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告别封建社会率先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蛮横前行。
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为了扩大商品和销售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世界上到处烧杀掠夺。
它所到之处,如果不想灭亡,就要向资本主义文明学习,采用他们的生产方式。
于是,世界各国独立发展的历史变成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成为了西方人口中铁一般的“事实”。
(野蛮的西方人)
这和古代蛮族入侵中原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当时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文明,有足够强的包容力和影响力将少数民族的文明纳入其中。
而这正是西方诸国所畏惧的,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将会揭露:落后国的发展不是靠先进国的铁骑实现的,而是靠强大文明的佑护实现的。
二是正如任何文明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没落阶段一样,当资本主义开始觊觎东方时,明清王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正在走向没落。
到了清朝晚期,政权更是走向专制堕落,社会问题积重难返。
此后,中国人不仅遇到了亡国灭种的险境,而且还面临着文明的危机。
这样,中华文明在内外交困之下终于到了史无前例的难题。
民族危机首先激发了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正如革命先贤所说:
“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亡中国。”
此后,在经历了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学习相继受挫后,一部分人彻底向资本主义文明投降,希望抛弃中华文明的一切全盘西化。
(新中国)
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则帮助中国人彻底转换了脑筋——走俄国人的道路,创造新文明!
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自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历史雄辩地证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始终保持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
虽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但是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其中蕴含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虽然中华民族追求复兴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曲折,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中华民族却始终没有放弃梦想与追求,终于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中,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如今的中国,以文明联系,彰显出中国必然复兴的历史逻辑。
三、中国复兴之必然
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预示着中国磅礴复兴的深刻内涵。中华文明所承载的思想,昭示着中国复兴之必然。
首先,中华文明以“天人一体”思想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当今世界,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满足方面,的确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便利,但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却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
陷于浮士德式生态困境中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生态资源利用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态难题和挑战。
而中华文明内在蕴含着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钥匙,这把钥匙中既包括理清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也包含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未来走向的密码。
中华文明倡导世界各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意在秉承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天人协调思想,造就尊重自然的良好氛围,让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整个寰宇都惠风和气,深化“天”“人”和谐共存思想。
(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2015年12月30日,中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表示: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华文明首先把关系到人类存续的生态环境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表明了中国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法则儒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积极处理和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天人相依”的本质,知道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采取相应行动符合自然运行的本来面貌。
因此,中国呼吁各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而不是相互之间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推脱责任。
人类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尊重自然,尽己所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创造天人协调的盛世光景,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前进的希望。
其次,中华文明以“和合共生”思想奠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中华民族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传承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思想,为全球的共同发展、文明互鉴提供中华文明的力量。
(天下为公)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国人民正如命运之网中的一个个节点,这些节点看似微不足道,却将整个世界关系网络联结起来,让整个世界有序运转。
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国际社会交往的主体是民族国家以来,国家社会成员间的交往愈加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互动成为世界性的重大主题。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交往都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命运的走向。
中国复兴就是要超越狭隘双边关系范畴,倡导各国相向而行,积极推进各国间互联互通,将中华文明蕴涵着无比深厚的“和合共生”思想转化为国际交往的指导理念,力行与世界“大家庭”成员共绘“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蓝图。
中华民族在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从不依靠暴力和霸权使其他民族屈服降从,也不是以西方国家“穷兵黩武”的思维对外进行侵略来强大自身。
(西方战争不断)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以德服人、以礼昭示四方,用天下一家的博大情怀来包容世界,中华民族延续的历史就是一部和平友善的对外交往史,也是一部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奋斗史。
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国付出巨大代价,最终遏制了疫情态势,人们复归日常。
不仅如此,中国始终尽己所能为广大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中华文明以“义利相兼”思想凝聚弘利融义的合作观。
中国提倡合作共赢,深刻展现内蕴于中华文明中的“义利相兼”思想。
如今世界反全球化浪潮屡屡迭起,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数见不鲜,这些关系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无不涉及到各种义利关系问题。
正是在逐渐破解全球义利关系难题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内在蕴含的义利相兼思想得到彰显。
直至今天,“先义后利”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而且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成员友好交往的价值理念,最重要的体现莫过于倡导各国协同合作,推进人类迈向光明未来,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的选择,维护人类的共同福祉。
(一带一路)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发展机遇上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享,在“一带一路”共建合作上提振加速,把秉持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放在突出位置,为各国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新时代催生新理念。
中华文明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脉搏,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慧的方案。
随着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的展开,中华文明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而以武力叩开他国大门的西方诸国,自然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感。
前文所述的“西方文明优越论”便是西方人为了打压中华文明的直接产物。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而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自身陷入了重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
而中国却风景独好,用事实宣告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破产。
如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中便表达了其历史悲观主义。
他认为,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诞生、生长、成熟,衰落四个阶段,西方文明正处在文化的衰落阶段,人类唯一可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正要沉没而又尚未沉没的中国文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更是直接反对西方文明优越论,对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未来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尽管如此,一些西方大国仍是贼心不死,当下,最突出的就是“美国例外论”。
长期以来,美国惯于将自己视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高代表、世界的领袖,不但将自己置身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规则之外,还挥舞道德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大棒对其他国家横加指责,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
一些美国政客极尽所能编造各种借口和谎言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用威逼利诱的手段阻挠一些国家与企业与中国进行合作。
对于中国所提出的理论或做的事情,只要和美国不一致,都会被不信任地指责为别有用心。
不过,中华文明虽然坚决反对“西方文明优越论”,却没有走向“中华文明优越论”或别的什么优越论,而是提出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坚决贯彻。
那种认为西方国家代表了历史顶点和终点的观点,违反了人类文明和而不同、共同进步的发展规律,不可能获得成功。
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近200年的复兴史证明,中国复兴已势不可挡!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的时期,经济复苏缓慢,保守主义、恐怖主义、难民问题、贫困问题等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迷信市场经济的西方诸国已经到了其发展的极限,世界发展又站到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上。
然而,西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令人失望,他们要么自私地关闭国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要么用各种陈词滥调来解释国际摩擦。
在此背景下,中国立足于本国,着眼于世界,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中国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中国不仅要自己复兴,还要世界人民强大!
结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机遇与挑战,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
参考资料: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理论逻辑》 汪盛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回响与再思:新文化视阈中的“复兴”想象》 徐从辉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文明史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 李虎群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中华文明与中国话语》 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
《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文明的世界文明意义》 黄力之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