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司马迁笔下的百家争鸣先贤,二是静思仰视:这篇传记

2023-06-02 12:03 浏览:
导读: 除孔子外的其他百家学者,司马迁笔下再没有单独作传,而且都在列传系列,比如《老子韩非列传》,因为同属于老子道家的学术渊源而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合为一传。重点梳理闪烁“百家争鸣”火花的《孟子荀卿列传》。曲高和寡或者说不合时宜的孟子看工作难找,也学师祖孔子,退而读儒学“博士后”,潜心研究编订孔子的《诗经》《书经》,相继写下七篇学术论文,合称《孟子》。

读完《孟子荀卿列传》,不由得慢下脚步。一是肃立仰视:这篇传记不仅有如雷贯耳的孟子和荀子诸子百家笔记素材,还提到了齐国三邹(邹忌、邹衍、邹奭),而且还有不称“子”的淳于髡,点到名字的慎到、环渊、接之、公孙龙、李悝等,最后更有来自我商丘宋国惊鸿一瞥的墨子,可谓繁星闪烁。二是静思回味:这篇传记巧妙汇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名家等不同学派的故事,或繁或简,字里行间闪烁着百家争鸣的火花;三是温故梳理:回想已经读过的《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百家争鸣的圣贤人物至此似乎已悉数出场。

2000年前的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对此后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均诞生于这一时期。曾师从董仲舒而生活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氛围下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能把诸子百家之智者先贤一个个鲜活地梳理呈现,尽管详略不同,褒贬不一,却给千年万载的后人带来了仰望的聚焦点和研究的参照点,实在伟大之极。

简单梳理司马迁笔下的诸子百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唯一作为独家传记而且是唯一列入世家系列的,这既反映了孔子至圣先师的思想学术地位,也是司马迁所处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必然。即便如此,《孔子世家》甚至《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孔子,其颠簸流离、屡遭挫折难堪的形象都是原生态的还原,并没有高大上的粉饰。

除孔子外的其他百家学者,司马迁笔下再没有单独作传,而且都在列传系列,比如《老子韩非列传》,因为同属于老子道家的学术渊源而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合为一传。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轻看了这些圣贤,比如老子,借孔子适周问礼的故事,通过老子对孔子的一番指点和孔子对老子“龙”的评价,更加伟大的老子形象力透纸背;比如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虽说“皆空语无事实”,但“其言汪洋恣肆”,还是佩服;还有韩非子,学术来源老子,又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司马迁原文录其《说难》,自然也是佩服这法家代表的才华,并为韩非子深悟“说难”到头来还是因游说而遭同门陷害深感惋惜。

重点梳理闪烁“百家争鸣”火花的《孟子荀卿列传》。

“放于利而行,怨也。”这是《孟子》一书中引用孔子回答梁惠王“何以利吾国”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事,会招致埋怨的。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学生,其学术观点自然与孔子一脉相承。

与他的师祖孔子一样,孟子拿着儒家博士学位证书,满怀尧舜夏商周的德政仁义之策四处求职,也是屡屡碰壁。齐宣王不理睬,梁惠王嫌弃他说的不着边(迂远而阔于事情)。

处在战国合纵连横打打杀杀的年代,各国朝不保夕都突出“先军政治”,因此法家、兵家的毕业生十分吃香,比如法家大学士商鞅在秦国,兵家高材生吴起在楚国、魏国,兵家院士级残疾人孙膑在齐国等,都是春风得意呼风唤雨的人物。

百家讲堂百家讲堂 颜吾芟_诸子集成与新编诸子集成_诸子百家笔记素材

曲高和寡或者说不合时宜的孟子看工作难找,也学师祖孔子,退而读儒学“博士后”,潜心研究编订孔子的《诗经》《书经》,相继写下七篇学术论文,合称《孟子》。

与孟子同时期,前后有“齐国三邹”三位学者,分别是邹忌、邹衍、邹奭。他们似乎很务实、情商似乎也高。邹忌利用弹琴游说齐威王,奉劝齐王纳谏,进而参与国政,被封侯。邹衍创立“五德终始”学说,以阴阳家自居,写过《终始》《大圣》等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其观点云遮雾罩、“闳大不经”,尤其是对儒家常说的大禹定九州不以为然,他说大禹定的九州其实是中国这一个赤县神州内的,像中国这样的大州有九个,九州之外大海环绕。绕来绕去,学术观点最终回到仁义节俭上来。但云遮雾罩的邹衍很吃香,到梁国,梁惠王迎接到郊外;到赵国,平原君赵胜为他侧着身子擦拭座席;到燕国,燕昭王手持扫帚为他清路并坐在学生席听他的讲座。

同是生活在战乱时代大圣贤,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司马迁先生好生感慨:周武王伐纣,伯夷饿死不食周粟;卫灵公向孔子讨教军事,孔子避而不答;魏惠王想攻打赵国向孟子讨教,孟子所答非所问。还有一种情况,伊尹背着锅以烹饪技术而接近商汤助其成就王业,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赢得秦穆公好感助其成就霸业。先是迎合世俗然后发挥作用,邹衍和伊尹、百里奚的做法,实践证明比伯夷、孔子、孟子那种清高自傲的结果更受欢迎更实在啊!

“博闻强记、学无所主”的杂家淳于髡也有迎合世俗的一套,绝招是善于对领导察言观色。梁惠王两次单独召见想听他的高见,淳于髡竟然不发一言,因为他看透了梁惠王两次心不在焉,心思分别在车马游猎和红颜女色上。被看透心思的梁惠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拉住淳于髡谈了三天三夜毫无困意,并以卿相高位相许。但淳于髡志不在做官,只接受了丰厚的咨询费潇洒而去。

与邹衍、淳于髡相比,荀子虽曾获得重用,但终究还是坎坷。说的是荀子50岁才从赵国来到齐国游学。而此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齐国似乎正处于人才断层,“最为老师”的荀子连续当了三届齐国学术召集人(三为祭酒),后来却遭到齐国人的嫉妒诋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荀子投奔楚国,得到爱才的春申君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兰陵县令。但好景不长,春申君这个靠山死了,荀子的县令也到头了,欣慰的是他培养的学生韩非子、李斯名声显赫。

与孔子、孟子殊途同归,荀子也是看透世态炎凉、嫉恨世道混乱,特别是对来自我们商丘宋国的先哲庄子先生颇有成见,说庄子这类人能言善辩却淆乱世俗(滑稽乱俗),于是在兰陵家中认真研究儒家、道家、墨家的学术长短,写了几万言的《荀子》传世诸子百家笔记素材,包括那篇脍炙人口的《劝学》。

还有赵国的公孙龙与我商丘宋国惠施挑起的“坚白同异之辩”。都是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离坚白”,即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这两种属性可以脱离石头这个实体而单独存在;惠施则认为“合同异”,即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就像“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统一的。作为老乡,我很想站在惠施这一边,但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惠施和公孙龙这种论争对2000多年前的认知来说的确很进步,但今天看来都是形而上学的诡辩。

感谢司马迁先生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一段用24个字提到了来自我商丘古宋国的墨子先生,在此照录:“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字字珠玑啊,用现在的话说,墨子是宋国的大夫,精通防守御敌的战术,提倡节约用度。有人说他和孔子同时,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见闻曰: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争雄称霸、战火纷飞,生动的实践催生诸子百家思想竞相迸发的理论争鸣。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百家理论观点经过实践检验大浪淘沙。战国时代是兵家、法家理论推动了历史前进,而到了秦帝国建立后沿袭历史的惯性,实施“焚书坑儒”放大法家的暴虐,却导致秦帝国的瞬间瓦解。西汉王朝建立,适应长期战乱急需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成为王道,从而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的繁华。然而历史不断前进,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期待也就无止境。汉武帝时期旨在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的实践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经典真正成为正统“官学”,并从此指导中国封建王朝千年延续……俱往矣!神州大地天翻地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看今朝!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