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李向东)武术界的传世真言,你知道吗?

2023-09-06 15:04 浏览:
导读: 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学习中,第一课就是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这是培养武德的武术传统。武术与气功随着时代的前进,武术流派和拳种也愈来愈多,但只要谈到祛病健身,都离不开内养真气,以调和内脏间的工作平衡,发挥脏腑的潜在功能;外练筋骨以促进各种体能的提高。《少林气功》中也吸取若干少林拳架势。基本上都是气功功法。太极拳的混元桩、“乾坤”,八卦掌的“站功集力法”无不来源于气功。

八段锦气功视频教程_武术气功八段锦第六_气功八段锦教学大全2

八段锦气功视频教程_气功八段锦教学大全2_武术气功八段锦第六

1.武德与习武

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学习中,第一课就是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

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中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把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衡量标准和价值意识渗透到武术的发展中,使外在的武艺同内在的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把人和自然结为一体,讲究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武德对人的精神支配。人生观、心理的支持 作用,远比武术的技击性、健身作用更为强烈、持久。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培养武德的武术传统。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道德观。“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练武之人以德为先”.“从艺须讲德、受艺须重德”等等,已是武术界的传世真言。无论学习哪种武艺,关键在于修 养。人们常说,修养有素的人,武功用以助善,而毫无修养的人,武功仅用于济恶,所以学技者对于道德修养,应视为比武艺更重要。 拳师授徒武术气功八段锦第六,教师讲学,固然要使学生深明武术的基本技法、知识还应使学生明白谦虚谨慎、礼貌待人的道理。中国有许多武术大师名扬中外,其原因是除了他们具有高深的武术造诣外,还因他们具有谦虚礼貌、正直爱国的高尚品质。至于在大庭广众下,在徒弟学生面前自吹自播本门武艺最高、最精、最强等等,是缺乏武德和与武 德相悖的表现。

“点到为止”,是武术比武竞赛方式的一种。武术有较强的技击性,常以一个整体人的形象为击打对象,讲究几招几势就要能够制服对手,这同拳击比赛是不同的。传统的武术竞赛方法常有文比和武比两种。文比,比武前讲明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互不伤害。武比,则要请证人,比时尽己所能全部施展,损伤难以避免。无论文比还 是武比,必有胜败,可贵的是,一方即使是输了,也不应认为失败为耻辱,虽然武功不如人,也应日后努力,不失坦荡胸襟。

“见义勇为、扶弱锄暴”,是我国历代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所遵循的武德之道。自古人们就歌颂那些精通武艺,又具备侠义精神的武士,他们的武艺不是用来逞强欺弱,对他人施以暴力,而是为了主持正义。人们崇拜这种精神,只要看到这种场面或听到这种故 事,就会互相传颂,无形中夸大了武艺的力量。事实上,这种鼓舞人心的作用就是武德的力量,我们赞扬习武者在既能掌握自己和控 制自己的同时,又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在短时间内用传统的方法制止犯罪,这无疑为转变社会风尚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武功,在此情况下,就会觉得浑身是胆,临危不惧,并体现出 “艺高人胆大”的气势。即使是他自身武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一点,但只要有武德,在心理上就有胆量,有正义,这就是习武者的可贵之 处,也是习武之人从心理上战胜对手的崇高精神。

体育锻炼本身带有一定的艰苦性,坚持体育锻炼是对毅力与意志的考验。武术运动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 神。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学艺练功需常年不懈,持之以恒。随着武术水平的提高,练习中常能通过一 种定势、一段套路而体现出内在的精神和自信、勇敢、坚毅、果断的气质,磨炼意志,培养遇事沉着、勇于进取的品质。“冬练三九、夏练 三伏”,正是武德观念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

武术道德观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德 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武术不仅能使自己在身体健康方面获益,而且也使人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发扬我国的武技,继承我国的武德精华,使这种精神财富为现代社会所用。

2.武术与气功

中国武术与气功,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在功理、功 法、动作形式、锻炼内容、层次、步骤方法等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相似或雷同之处,这是因为武术与气功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以太极、阴阳变化为根本的中国传统哲理,其目的都是为了祛病健 身、延年养生。

中国气功,作为一种通过自我锻炼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功与 巫术、迷信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气功之气是客观存在的,“气”是 在人体内沿一定轨道运行着的能量流,是特定信息在人体内的传导。人体内“气”的运行是否畅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状况。“气”的 运行,对人的“意念”有趋向性。“意之所注,则真气从之。”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意识调节“气”的运行,以保持人体生命运动经常处于“自然稳定状态”。这就是“气功”的科学实质。据此,气功锻炼必包括 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对精神意识方面的锻炼,也就是对大脑活动的 锻炼;二是对内气的培养和疏通经络,使体内能量流增强,运行轨道畅通无阻。锻炼的手段,不外是调神、调息、调身三个方面。

调神又叫调心,是通过“内省”寻求,运用真意,以增强精神意识对于自身的气和形体的控制能力。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以后天之 气,启动先天之气,以达到培育真气的目的。调身就是对身体有一定要求,其要点有三:一是适当地活动身体,身安而后则有助于意静;二是用形体与呼吸结合,更有效地促进真气在体内运动武术气功八段锦第六,以达到培育真气,疏通经络的目的;三是加强呼吸即调息的效果,使人 的气息充实,精神饱满,生气勃发。

无论哪一派气功都离不开上述共性内容。

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前进,武术流派和拳种也愈来愈多,但只要谈到祛病健身,都离不开内养真气,以调和内脏间的工作平衡,发挥脏腑的潜在功能;外练筋骨以促进各种体能的提高。

谈到技击,也无不主张内炼气,外炼形,内外兼修,以提高水平,增强攻防能力。一切拳种,都把修内、练外结合起来,强调了人 体生命运动的整体观。可见武术和气功,作用虽有所区别,它们的演变、发展过程和派别体系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在锻炼的本质上是 一致的。而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取、互相促进的,并在某些方面也是逐渐结合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武术吸取了气功的内容;气功的动功也采用了许多武术动 作。例如,形成于宋代的《气功八段锦》和《小劳术》中,就有“左右弯 弓似射雕”和“挽弓法、拓石法”等,这些动作都来源于武术。再如近 代气功中,《养气功》的《三体式站桩功》和《行功八步》采取了形意 拳《十二形》的一些动作。《站桩功》中有许多架式也是 脱胎于形意拳中的“子午桩”。《太极气功》中的许多姿势,多源于太 极拳。《少林气功》中也吸取若干少林拳架势。以上都是气功吸取 武术内容的例子。

反之,武术吸取气功的内容就更多:形意拳三步功夫的调息和气功调息完全相同;其练到高级阶段时的“形意静功” ,大部分采取 了气功中的“周天运行法”。初练少林拳时的许多基本功,采取了 “瑜伽气功”的动作;其高级阶段的“盘坐”、“食气”等, 基本上都是气功功法。太极拳的混元桩、“乾坤”,八卦掌的“站功集力法”无不来源于气功。

武术和气功,本是一家,气功是武术的本体,武术是气功的运 用。武术的内在物质是精、气、神,它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各动作架式。武术必须以气功养气作为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又必须凭借一定的动作形式才能够生发而形之于外。武术和气功,乃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关系,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

搜索

复制

浏览541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