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在这里讲述的是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那么顾名思义我们要对传统美育是什么?要做一个基本的解释。那么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美育它是和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的一个教育的科目。蔡元培先生就谈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最早的我们中国人对美育的解释是来自于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他主编的。但是进入到21世纪之后人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就比蔡先生要进一步。从人类学意义来说。美育涉及的教育层次更深。所涉及的人生境界更高。那么中华民族。它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的历史的民族。 我们来看最早的孔子的“六艺之教 。就奠定了美育的基础。孔子的“六艺之教 他包括着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比如说“六艺之教 当中第一个是礼。它实际上是包含着礼仪道德。它是德育的内容儒家对中国美育的评价,第二个是乐。就是音乐和舞蹈。那么这个就是有美育的内容,第三个就是书。所谓书就是书法。练习写字,第四个就是数。就是数学。书和数它包含着智育的内容儒家对中国美育的评价,第五个项目就是射。射就是射箭,第六个就是御。它就是骑术骑马。所以射和御。它包含着军体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六艺之教 可以看出。它包含着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内容。而且孔子他最看重的是以诗歌为主导的美育。
所以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所以以诗。乐来教育人。培养完整的人格。是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的一个悠久的传统。 那么我们再从人格这个词谈起。今天我们谈的是传统美育和人格。那么人格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辞典当中。它是没有的。现在我们经常谈的人格是从西方这个语词翻译过来的。那么人格的概念它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在最早的西方的拉丁文当中呢。人格它就是指面具。就是脸上戴的面具。它跟我们中国人传统所说的人格。道德和品格它是不一样的。那么西方人为什么要把人格和面具相结合呢?在他们看来。人格就是一种表演的自我。是一种大庭广众面前的自我的呈现。那么中国人对这个人格的解释呢。最早的来源是从儒家的礼记有一篇叫。里边就谈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那么说的这一段话就出现一个字叫“格 。这里的“格 也相等于中国的人格。中国最早的人格这个词是从当中得出来的。那么我们从这一段引文可以看出。儒家认为所谓“格 。就是一种坚定的道德追求和人格力量。有了这种内在的人格力量。那么他就“生则不能夺志 。就是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
它是一种坚定的人生志向。然后他这个人死了之后。死而不朽。他可以扬名后世。使人们记住这个人。所以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文化对人格的认同。他完全是从道德的层面。从修养的层面去认同它的。那么中西文化的这一点差别。就注定了中国人把人格的最高境界是锁定在审美的境界。它是超越的境界。它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所以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美育和人格它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我们考察中国传统美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离开了人格教育。中国传统美育也就失去了灵魂。我们也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它是围绕着人格建设。人生境界的探讨而展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