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南怀瑾老师:儒家从何而来呢?两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孔子

2023-06-27 16:07 浏览:
导读: 两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被称为圣人呢?董仲舒不是也很厉害,他把儒家从一个普通的思想变成了独尊思想,这么大功劳,圣人中怎么没有他呢?当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在弘扬自己的学说。王阳明又走入了道家和佛家,在他具有了极高的道家和佛家造诣后,又回到了儒家。在结合了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后,他豁然开朗,提出了心学。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是儒家公认的圣人。

中华文明,第一核心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从何而来呢?

两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被称为圣人呢?

董仲舒不是也很厉害,他把儒家从一个普通的思想变成了独尊思想,这么大功劳,圣人中怎么没有他呢?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几千年受人崇拜。但什么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一听就是知道是糟粕,难道孔子就用这东西让人崇拜吗。

儒家,我们最熟悉,骨子里渗透的东西,反而并不清楚。

今天我就用我浅薄的知识,说一说儒家。

这得从头说起。

儒家从何而来?

万世师表-孔子

中国的历史从上古到商朝,有几千年。

那会儿没什么统一的思想,大家一直在和自然界做斗争,对天非常敬畏。

思想上就是崇拜天,恐惧天。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也非常松散。

但是,周朝不同了,开始了分封制,分封诸侯,大部分都是自家兄弟。

而诸侯再往下分封,也是自家兄弟,所以周朝就是一个血缘社会。

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弟弟,为周朝制定了一套礼法仪式,就是周礼,史称周公制礼。

我们和一个词进行对比--法律。

一个国家不是要制定法律吗,怎么制定礼仪。

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亲戚,不能整天走法律途径,处理事要讲情感。

怎么能把事处理了,同时还不伤感情?

那就是在出事前,大家都按照礼仪去做。因为这个礼仪就是显示尊卑秩序的一套流程。就像尊师重道,你每次都按这个干,老师肯定觉得你是好学生。对你肯定没啥意见。

所以周礼,就是周朝的行为准则。

但是,环境变了。

周朝进入东周,已经离周公制礼过去了四五百年。

原来的血缘已经远的不能再远了。社会组织也从原来的宗族,家庭,变成了陌生人的大社会。

那套礼仪就没人遵守了。

为啥不遵守了呢?

因为遵守吃亏啊。不遵守的通过不合规行为反而强大了。

其他诸侯一看,我去,我也不遵守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

看到这种乱局,孔子心急如焚,就想怎么能让社会回到原来的和谐世界。

他就想到了礼,只要大家都按照礼做事,就又和谐稳定了。

所以孔子致力于复礼。

但是社会变了,谁遵守谁吃亏,谁还遵守啊。

所以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

仁是一种心理境界,心中有仁,就能按周礼做事。

所以仁和礼是一体两面。内心为仁,外在行为就是礼。

那么啥是仁?

仁者爱人。

现代人一看这四个字,就以为是多爱人,多施爱是吧。

只对了一半。

首先,是爱。作为君主,你不能整天杀伐。作为家长,你要爱护家庭。要施爱于人。

但是这个爱,不是平等的爱,不是对谁都一样的爱。你爱舅妈,就不能超过爱亲妈,爱陌生人就不能超过爱舅妈。

如果都一视同仁,怎么维持长幼尊卑的秩序呢。

所以心中有爱心中有仁,这是人人平等的。但是爱的对象和薄厚是不同的。

这是一套内在自觉。

孔子的儒家就是这俩事,复礼,仁爱。

是不是很简单,这个时候的儒家还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非常纯粹的。

你可能觉得,这么简单啊。这么简单,孔子还能被称为至圣先师?

能。

仁,很简单,但是也很雄厚。你看论语里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个层面非常复杂,孔子都给出了极高的见解。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一种心灵境界,或者心灵秩序。

老子为什么厉害,因为老子也提出了一种心理秩序,道法自然,与世无争。

在孔子和老子之前,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一套心灵秩序。但是老子这套,容易遁世,不如儒家这样积极有为。所以有句话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总体来说,是对的。

亚圣--孟子

下一位圣人是孟子。

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呢?

孔子提出了仁这种内在自觉,但是逻辑上缺一块--这个自觉从哪里来?

孟子补上了这个。

孟子说人性本善,所以有仁。

用四端,也就是四种天生的善心,来证明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还提出了民本思想。

那句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他说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就是在两种氛围中生活。

一种是内心的秩序,一种是社会的秩序。

孔子提出了仁这个内心秩序,主张恢复周礼这种社会秩序。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弥补了仁逻辑的缺失,提出了民本思想的社会秩序。

孟子也周游列国,推荐他的民本治国思想。

当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在弘扬自己的学说。

最后还是法家成功了。​法家被称为霸道,儒家被称为王道。

在那个靠实力的时代,霸道能立竿见影,而仁政见效慢,力道又差,自然没啥诸侯推崇。

董仲舒

依靠法家统一全国的秦朝,历经二世就灭亡了。

刘邦建国后,发现满目疮痍,不得不休养生息,黄老之学成为官方学说。

60年后,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家富强,人口激增。

那种休养生息,政府无为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再不管就出事了,所以政府必须强大起来。

但是政府想强大有个前提,就是大家得认你这个政府。而汉武帝有个尴尬的局面--政府的合法性不强。

不是说它是假货,而是老百姓心里没有必须服从政府的这种心里建设。

你听来可能觉得有点意外,那是因为中国已经2000多年君主专制了,我们潜意识里已经觉得君主专制在古代就是正常的。

其实不然。

给大家看一下,汉初老百姓面临的局面。

从周朝建立到现在已经800多年了,其中后400年,周天子虽然在,但是没人把他当天子看。诸侯们互相征伐,哪有什么正义和正统,就是谁强谁是老大。

最后统一六国的是秦国,是那个被六国鄙视的,文化落后甚至有点蛮夷的秦国。虽然你实力强统一了我们,但是我们还是鄙视你。

要不为啥项羽灭了秦朝,重新分封诸侯,各国的贵族和老百姓又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了。

而刘邦不过是楚国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你是当了皇帝,但是16年前你不过还是个小亭长罢了。为什么你做了皇帝大家就认可你啊。

又加上60年里休养生息,政府都没啥大作为,说白一点就是没啥存在感。到了汉武帝了,你想搞大动作,凭什么啊?!

这就是汉武帝的尴尬。他四处找一套理论,来解决这个尴尬。

这个时候,董仲舒出现了。

他把儒家填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给了汉武帝两个惊喜。

这两个惊喜就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

孔子和孟子可从来没有说过君权神授啊。

孔子说仁,也和天有关系。通过仁,可以让人的心灵和天命合一,这就叫天人相通。但是董仲舒说,普通人不能和天相通,必须通过一个中介,就是皇帝。君权神授,老百姓必须服从皇帝,然后才算是和天想通。

还非要和阴阳五行结合,搞的非常神秘,几乎和迷信差不多了。

孔子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尊卑,但是也没有三纲五常这样的说法。

所以以上都是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加上了很多小动作。

但是汉武帝喜欢啊。让董仲舒做宰相,然后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董仲舒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但是后世儒生都不认可他那套神秘理论,这个太玄了,而儒家的底色是人文理性,于是这个理论就慢慢没落了。而三纲五常保留了下来,因为太好使了。

最后董仲舒不仅没入圣,反而恶评不少。

朱熹

汉代以后是魏晋南北朝晋朝,这段时间一直动荡不安。

但凡是动荡岁月,儒家都不行,因为它应付不了这种局面。

晋朝以后是唐朝,唐朝是稳定的王朝,但唐朝姓李,道家是官方学说。整个唐朝,儒家都不太行。唐朝以后是五代十国,那个时候又是人伦崩坏,武力为王,自然没人理儒家,直到北宋。

宋朝是儒学的另一座高峰,诞生了程朱理学。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似乎没有什么理论是一成不变的,一诞生就是最高峰,再也没有被超越的。

道家提出了道的概念,到现在谁也理解不了老子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依然后世有各种发展。

而儒学更是如此。若不是朱熹救命,儒学可能就废了。

按理说,儒家已经那么久了,而且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理论上不应该越长越差啊。

它本身没有倒退,是对手变强大了。

道家已经推崇修道成仙了,人总有个盼头。

更重要的是佛家来了。佛家从五代十国时传入(至少在五代十国发展起来了)。

佛教有一套成熟复杂的理论,讲求轮回。把人是怎么来的,死后去哪都交代明白了。这辈子受苦,下辈子就享福。这辈子受苦中国的道家佛家儒家墨家,是因为上辈子作孽。

多厉害,把几辈子的事都说明白了。

唯独儒家,非常“浅薄”,无论是仁,义,三纲五常,都不论怪力乱神。所以大量的人跑到了道家和佛家去。

这个时候朱熹发现不行,必须给儒家加点东西,必须解决更深刻的道理,否则要关门歇业了。

但是加东西,不能随便加啊,你看董仲舒瞎加,被后世唾骂。

必须从圣人的东西里找。

终于,从孟子里找到了--性善论,人性至善。

好,有这个就行。有了这个,我就可以继续发挥了。

怎么发挥?

人性是至善的,那这至善从哪里来呢?

来的这个地方就是朱熹的发挥了。

他说是从天理来。

孔子也提出过天人相通,但是那时还只是一种直觉,而到了天理处,就已经被朱熹说的非常实在的东西了。

所有的大小道理都被天理管着,有点像希腊先哲们说的绝对真理,或者有点像老子最原始的道。

朱熹不认可董仲舒那套神秘理论,所以绕过董仲舒直接从孟子处切来。

孔孟都说人与天想通,所以朱熹也说人就是天理的产物。

人性善的部分就是天理,而恶的部分就是人欲。

所以有一句被后来极为唾弃的话叫“存天理,去人欲”。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朱熹被称为仅次于孟子的圣人,怎么可能说出我们按字面意思理解的那种白痴的话呢。

朱熹的意思是保留弘扬人性善的一面,约束和控制恶的一面。

有个学生问他,

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所以朱熹还是非常厉害的。他补上了“终极真理”这块缺失。

全民偶像--王阳明

但是天理很难找,人欲很明显。

天理怎么存不知道,但是人欲怎么灭看上去很容易。

所以到了明朝,要把一切欲望都要灭掉。

明朝是个走极端的朝代。

政治制度极端,人的思想也极端,皇帝更极端。

朱元璋取消了丞相,皇帝的权力变的从未有过的大。

又实行言官制度,士大夫又以骂皇帝为荣中国的道家佛家儒家墨家

你想,皇帝权力是极大的,理论上他想干嘛就干嘛,但又天天被骂。被骂了又不能把人人都杀了,所以心里扭曲是很厉害的。

而那些士大夫们,以程朱理学考取的功名,把儒家的思想理解的透透的,但是现实中又各种贪污,所以心理扭曲也是极大的。

存天理灭人欲,自然在明朝就被推行的很极端。

这才有了另一个圣人王阳明。

既然有天理,那么就得找到啊。

怎么找?

朱熹说格物致知。

这是两个动词,加两个名词。

格是动词,物是万物;致是动词,知是名词。

就是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观察研究理解,然后达到找到天理的境界。

一看就知道,这是通过对外寻求。

就像必须走遍万水千山才能认识世界。

但是,王阳明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啊,找不到啊。

他在自家院子里盯着竹子,格了六天,大病一场。也就慢慢的对朱圣人产生了怀疑。

王阳明又走入了道家和佛家,在他具有了极高的道家和佛家造诣后,又回到了儒家。

在结合了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后,他豁然开朗,提出了心学。

心即理。

不用向外学习,而是向内,修炼内心,自然达到天理。

既然内心向学,那么内心和行为的关系就自然产生了知和行的关系。

朱子学说讲求先知后行,而阳明心学讲求知行合一。

知和行有三种关系:

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知行合一

朱熹学说认为第一种对,而王阳明认为第三种对。

所以,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天理人欲说,只是他走出了另外一条认知天理的道路。朱熹提出了一条,王阳明提出了另一条。

阳明心学的总纲就是王阳明临终之际说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意思呢?

人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

但是人的想法和念头是有善有恶的,

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就说明你有良知,

做善事,发扬善的一面,剔除恶,约束恶的一面就是格物,也就是发现天理的道路。

你看这四句都是围绕心来说话的,也就是修心,然后自然能获知天理。

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是儒家公认的圣人。

因为孔子创造了儒家的仁;

而孟子弥补了仁的逻辑缺失;

朱熹又填补了儒家对终极真理的缺失;

王阳明把大家从死板窒息的明朝理教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找到了另外一条探索终极真理的道路。

王道昌明

有人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华民族只要给40-50年的稳定,一定会出盛世。

汉朝的文景之治,

唐朝的贞观和开元盛世,

两宋无比的富足,

清朝的康乾盛世,

以及我们现在享有的繁华​。​

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

不是来自于运气,来自于机缘,而是来自于中华民族亿万人民勤劳的汗水,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

这些都是来自于一个传承--儒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