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居

陕北子长县钟山石窟: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2023-10-29 10:01 浏览:
导读: 始建于西晋太和年间(336—370年),其历史比中国的四大石窟还早,是中国最早、世界罕见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可与西方美神维纳斯相媲美,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说明晋太和年间,即公元366——370年,佛教就已传入陕北,钟山石窟开始建设。

钟山石窟,又名普济院,石宫寺,位于陕北子长县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石窟周围,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钟山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80公顷。1980年以来,国家多次对钟山石窟进行整修,现已建成公园式的古文化旅游风景区。现在,钟山石窟已被列为延安市重点旅游产业开发项目,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钟山石窟风景区

钟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年(公元366年)。历经汉、唐、元、明、清的历史沉举。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万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体态丰满、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c排列紧凑、协调有致、场面富丽、奇伟生动、工艺精细、活灵活现。泥金彩绘、保留千年,经久不衰。不愧为:“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均属国家一级文物。保留完好的碑、碣题记,不仅为我们研究考证钟山石窟提供了佐证,同时又是书法佳作。还有,保存完整的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塔林、砖塔、石牌坊,萧寺宫等,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对于子长县钟山石窟,专家结论是:“中国最早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敢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第二个敦煌”。

钟山石窟背山环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方便。绿树成荫,松柏茂密,四季常青,四季有花,万紫千红,风景迷人。 钟山石窟,又名“普济院”、“普济寺”、“石宫寺”、“万佛岩”。始建于西晋太和年间(336—370年),其历史比中国的四大石窟还早,是中国最早、世界罕见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可与西方美神维纳斯相媲美,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窟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五部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现已挖掘出的石窟内石佛像数以万计,且都是连石雕刻,其手法细腻、形态生动、鬼斧神工,堪称国宝。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内还保留完好的数十通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提供了佐证。同时,钟山石窟现存的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惠善法师浮图塔,松岩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可以说,钟山石窟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

石窟正门两侧墙壁上,分别雕刻的16尊罗汉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恶煞,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宁思沉睡,个性鲜明,气韵生动。罗汉造像的上方,雕满了数层千余尊佛像,喜怒哀乐,各不相同,姿势各异。这一尊尊造像,既简洁明快,遒劲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大师们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篱,而成为生活中美的典型。口含情,目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透过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人们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世世代代艺术大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着膜拜的偶像,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也为后人留下这巧夺天工的惊世之作。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三号窟为钟山石窟正殿,是大雄宝殿,也是钟山石窟保留最完整的一孔石窟,正中门洞上方篆刻有“万佛岩”三个大字。有关部门统计,三号窟里共有3000多尊大小不一的各种石雕佛像。但民间有关这些佛像名称的说法比较混乱。要搞清楚一个人的身世,必须先知道其姓甚名谁。有关文物专家研究发现,三号石窟正中佛坛上的三组14尊大型立体石雕造像,主像是并排的横三世佛:正中是中央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均高3.54米。每尊主佛像与左右侍立的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构成一组造像。佛坛两侧分别立有胁侍菩萨,均高2.3米。石窟四壁及挺立的八根石柱之上,佛像森列,有千手观音、18罗汉、小千佛等等石雕。这众多的佛像,形象逼真,编辑、记者们看得如痴如醉,有的盯着一尊佛像眼睛不眨,眼珠不动,久久呆立,像一尊雕像;有的随着不同佛像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表情,似喜怒无常的儿童。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三号窟石刻佛像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种类之全、内容之丰富在全国单窟中绝无仅有,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唐代之后,进入北宋,佛教已不如隋唐时代弘盛,特别是宋徽宗崇尚道教,使佛教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因此宋代开窟极少,特别是以朝廷名义开的大型石窟非常罕见。偏居一隅的陕北,由于受中原政治影响较小,佛教活动一直兴盛不衰。

钟山石窟西二里处,隔河相望为宋朝时安定堡。北宋时期,西夏扯旗反宋。安定堡属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宋夏冲突的前沿,常年遭受战争纷扰,加上灾荒频繁,百姓生活贫苦,备受煎熬。人们厌恶战争,祈祷和平。为了摆脱痛苦,寻找庇护和寄托,北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安定堡信士铺开了钟山石窟主窟主体工程,初名“万菩萨堂”,并在窟顶刻铭以记其事。根据造像题记,四壁佛像系北宋末年靖康时期所凿。也就是说,建造这一石窟大约用了60年时间。此举在中外佛教史和佛教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选在钟山建石窟,本非临时起意。《明安定二守孙公重修万佛岩寺记》碑记中有关于石窟沿革的记载:“稽之勒石曰,晋太和、宋平治、元至元、国朝成化、嘉靖,历时五百年”。这说明晋太和年间,即公元366——370年,佛教就已传入陕北,钟山石窟开始建设。钟山脚下背风向阳,经数百年的祭祀活动和小型建窟尝试,人们发现这里岩石坚硬,整体结构良好,色泽和纹理适合雕像,是建大型石窟的理想之处。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三号窟内呈长方形,平顶,东西宽16.4米,南北深9.5米,高5.5米,面积225平方米,窟前壁有3座高3.5米、面阔2.6米的窟门,规模宏大且气势磅礴,像一座宫殿,因此又称石宫寺。窟内正中佛坛长11米、宽5.3米、高1.4米。坛基前后的8根方形石柱一米见方,连地接顶,系造窟时预留的支撑顶板的石柱。三号窟不仅大,而且塑像精致,质朴厚重,立体感强,人体比例适称,肌肉丰腴,更以轻薄的裙带、衣褶衬托增强相互间的和谐,使人物具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杜建军认为这符合宋代佛像世俗化、写实成分增多的特征。许多专家看后惊叹不已:真了不起,这项工程技术难度太大,艺术水准太高。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这三教圣人的“大聚会”,形成了钟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从而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更加丰富多彩。钟山石窟主窟内大小万余尊石雕造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闪射着千年不衰的缤纷,确实令人称奇叫绝。千年雕凿不辍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佛像流光溢彩,佛、道、儒三教合一,这些使得钟山石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性,亦奠定了它陕北石刻艺术“明珠”的重要地位。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自开凿后,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之举。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人民政府曾投巨资予以全面维修、加固。1986年12月,成立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承担保护管理任务。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钟山石窟保留完好的五处石窟(其余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没)中,最完整的是三号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人称为“万佛岩”。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到宋代却更为兴盛,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这些造像从雕刻到空间布局无不透露着巧思。佛教造像有时会被讥为“千佛一面”,但这钟山石窟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佛坛上三主尊构成三世佛,每个主尊旁都配有阿难、迦叶二弟子,但这三组弟子像却各有特色,截然不同。

其中东侧的弟子像令人印象最深。迦叶双手半团,眉目半闭,若有所思,与旁边的协侍菩萨身姿相和,颇具俗世情趣。东侧的阿难则双手合十,身形挺立,微微昂首,似有所得,与迦叶相呼应。西侧的迦叶亦不遑多让,神情似在苦思参悟佛法,双眉紧皱,袈裟飘举,极富动感。

东侧弥勒佛和阿难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东侧迦叶头像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东侧胁侍菩萨头像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东侧阿难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东侧阿难头像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东侧供养菩萨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西侧迦叶

西侧迦叶局部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西侧迦叶局部

除了佛坛上的圆雕之外,石柱和墙壁上的雕刻也很值得观览。那些造像龛自不必说,地藏、文殊神态自若,自在观音更是陕北宋金石窟的经典形象。就连那些尺寸微小、通常面目不清的千佛(菩萨?),也各具性格。现存千佛题材的石窟造像很多,但其中大多数皆面目磨灭,仅存轮廓。钟山石窟这些千佛(菩萨?)造像则不然,它们有的手抱法器,有的抱膝而坐,各有姿态,极为生动。

不仅如此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工匠在空间布置上也有巧思。从正中入窟,前廊狭窄,佛坛高峙,¨现在佛¨释迦牟尼正居其中,眼眉低垂,俯视来者,使人不自觉的摄于佛像的神圣场域。三世佛虽然在佛坛上空间相通,但对于参拜者而言,石柱恰好从视觉上将三组佛像隔离,形成连续却又封闭的空间,营造出绝佳的氛围。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西侧过去佛燃灯古佛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西侧过去佛燃灯古佛局部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西侧过去佛燃灯古佛局部

东侧弥勒佛局部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东侧弥勒佛局部

这样的石窟仅仅是一般工匠所为吗?我想必然不是。塑造这样石窟的匠人必然是具有丰富经验、成熟巧思和相当创造力的艺术家。然而在中国古代,哪怕是在像宋代这样号称可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相媲美的年代,这样的艺术家也极少能如西方巨匠那样幸运的流芳后世,留下传记。其中多数的幸运儿只能在梁架、墙壁、石木间不起眼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往往还被时间流驶所磨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艺术史所固有的缺憾。

前壁千佛(菩萨?)

前壁千佛(菩萨?)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前壁千佛(菩萨?)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中间供养菩萨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中间供养菩萨局部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中间阿难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佛教石窟造像

钟山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_石窟佛像作品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钟山石窟

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_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

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巨雕,作为工匠者他们到底是如何习得这样高超的技巧呢?这样的技巧又是通过何等的专业教育所传习呢?为何如此高超的匠人会在这样的苦瘠之地留下杰作呢?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而眼前的造像却默默无言不能解答。走出石窟,黄土高天,延安这片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却已因被这璀璨的佛光渲染得极为绚烂了。

作为与敦煌对应的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石窟群,随着尚未开掘的一些石窟的清理与考古的深入,钟山石窟可能还会带更大的惊喜。(卢剑利)

-------------------------------------------------

石窟佛像作品_佛教石窟造像_中国佛家石窟造像图片

卢剑利,从事新闻文化与书画传媒事业30年,中国当代新闻文化传播新锐人物,资深新闻媒体人、评论人、策划人、大秦岭文化学者、中国致公党党员。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万余篇,先后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新闻奖、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陕西日报社社级新闻奖, 两次入选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家500强”行列。长期从事新闻传媒与书画文化传播事业,著述颇多,长期聚焦名人与书画、大家与书画事业,组织策划展览赛事活动不断,在书画传媒界有一定影响力。著有散文集《大美秦岭》、杂文集《砚边杂谈》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易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